疾病名稱(英文) | primary aldosteronism |
拚音 | YUANFAXINGQUANGUTONGZENGDUOZHENG |
別名 | 原醛癥,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疾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是指腎上腺皮質(zhì)分泌過多醛固酮,引起高血壓和低鉀血癥,病因多為單側腎上腺瘤,少數(shù)為雙側腎上腺皮質(zhì)增生,偶為腎上腺癌腫。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①高血壓證候群;②神經(jīng)肌肉功能障礙,最常見為肌無力和周期性麻痹;③低血鉀和失鉀性腎病。 |
中醫(yī)釋名 | |
西醫(yī)病因 | 原醛癥可分為醛固酮瘤、特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和地塞米松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癥(又稱ACTH依賴性原醛癥)。 1.醛固酮瘤:占原醛癥的80%~90%,主要為腎上腺皮質(zhì)腺瘤,多為單側單個;極少數(shù)為腎上腺癌腫。 2.特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是由腎上腺雙側球狀帶細胞增生引起,發(fā)病原因尚不明?赡転槟撤N腎上腺外因子興奮醛固酮分泌所致,但此因子又不同于血管緊張素Ⅱ或ACTH;或與血清素或組織胺介導的醛固酮分泌過度興奮有關;或與腎上腺球狀帶細胞對血管緊張素Ⅱ的敏感性增加有關。 3.地塞米松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癥:有認為此型的病因是分泌醛固酮的細胞上有異常的ACTH受體;颊叩那驙顜、束狀帶都可有增生,在用地塞米松后醛固酮和束狀帶的其他產(chǎn)物都受到抑制,而患者的球狀帶對內(nèi)源性血管緊張素一腎素的反應仍然存在,因此有人認為此型患者的醛固酮來自束狀帶。本病有家族性發(fā)病傾向,也可為散發(fā)型,用糖皮質(zhì)激素如地塞米松可獲良好效果。 |
中醫(yī)病因 | 從原醛癥的臨床表現(xiàn)看,該癥與中醫(yī)的痿癥較為接近。對于此種痿癥的病因,有人認為]系濕熱內(nèi)蘊引起;也有認為系肝腎虧損,精血不足,不能榮養(yǎng)筋脈而引起。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中醫(yī)認為肝腎不足、水不涵木,易致上實下虛之癥,出現(xiàn)頭痛;腎藏精而開竅于耳,腎精損傷,髓?仗摚霈F(xiàn)頭暈、耳鳴;肝腎久虧,精血耗損,筋骨肌脈失去濡養(yǎng)而致四肢乃至全身肌肉乏力;肝陽虛越,血不養(yǎng)筋,有時還可出現(xiàn)風動抽搐。由濕熱內(nèi)蘊引起者,因濕為陰邪,其性重濁滯膩,與熱相合,蒸蘊不化,膠著不去,故病程纏綿難愈;濕蒙清陽,故頭暈頭脹;濕熱壅塞清竅,則耳鳴作響;濕熱浸yin筋脈,氣血阻滯,筋脈弛緩而成痿。 |
病理 | 本病主要病理改變在腎上腺和腎臟。腎上腺以單一腺瘤為最多見,約占80%~90%,多為1~2cm,少有超過3cm者,包膜完整、切面呈桔黃色,鏡下示腫瘤由大透明細胞組成,電鏡下瘤細胞線粒體嵴呈小板狀,具有球狀帶細胞特征。多發(fā)性腺瘤或增生伴結節(jié)少見。雙側增生約占9%,大多為球狀帶彌漫性增生,鏡下見大量透明細胞。 ACTH依賴型除球狀帶增生外,也可為束狀帶增生。增生腺體大多增大。腺癌僅占1%;較腺瘤為大,腺癌細胞多有壞死,此點可與腺瘤相區(qū)別,且電鏡下癌細胞常無基膜。 腎臟病變?yōu)殚L期失鉀所致;近曲小管上皮細胞空泡形成,水腫變性、顆粒樣變及上皮脫落,遠曲小管及集合管呈顆粒樣變,萎縮擴張,嚴重者有腎小管壞死。腎小管呈玻璃樣變,周圍纖維化。高血壓歷時較久者腎小動脈管壁增厚,腎小球旁細胞減少,顆粒消失。 |
病理生理 | 大量醛固酮的滯鈉排鉀是本病的基本病理生理變化,但由于水鈉滯留,細胞外液擴張到一定程度引起體內(nèi)排鈉反應,血容量擴張又可刺激心鈉素的分泌,心鈉素具有利水、利鈉作用,故本病很少發(fā)生水腫。醛固酮可加強血管對去甲腎上腺素的反應性而引起高血壓。鉀的大量丟失會引起神經(jīng)、肌肉、心臟及腎臟的功能障礙。細胞內(nèi)K+丟失,Na+、H+進入細胞內(nèi)引起細胞內(nèi)酸中毒,而細胞外液pH值上升,呈堿血癥。一般情況下在因吐瀉等原因引起失鉀時,腎臟遠曲小管通過加強Na+一H+交換,減弱Na+一K+交換而保留鉀,但在原醛癥中因大量醛固酮的存在而繼續(xù)滯鈉保鉀,故尿液仍呈中性或堿性,堿中毒時細胞外液游離鈣減少,加上醛固酮促進尿鎂排出,故可出現(xiàn)肢端麻木和手足搐溺。 醛固酮增多后可抑制腎素分泌,故原醛癥又稱低腎素性醛固酮增多癥,與繼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中腎素分泌增多明顯不同。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1.肝腎不足型: 證見頭痛,頭暈,耳鳴,肌肉萎軟,煩渴,多飲,多尿,舌質(zhì)偏紅,脈沉細。腎藏精而開竅于耳,髓?仗搫t頭痛、頭暈、耳鳴;肝腎陰虛,虛熱內(nèi)熾故引水自救而見煩渴、多尿;腎虧無以約束小便則多尿;肝腎不足,精血不能濡養(yǎng)則肌肉萎軟。 2.濕濁中阻型: 證見脘腹痞脹,甚至腹脹如鼓,惡心欲吐,納差,口渴,肢體萎軟麻木,小腿及腰胯困重,頭重,頭痛,視物模糊,苔白膩,脈遲緩。濕濁中阻,氣機不利則脘腹痞脹,腹脹如鼓,納差;胃氣上逆則惡心欲吐;濕濁中阻,經(jīng)脈不血運行不暢,無以濡養(yǎng)筋骨經(jīng)脈則肢體痿軟麻木,小腿及腰胯困重;濕蒙清陽則頭重、頭痛,視物模糊;濕濁為重則見苔白膩,脈遲緩。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診斷標準: 1.高血壓可伴動脈硬化及心臟異常,如心臟擴大、心律失常等,降壓藥效果不顯著。 2.低血鉀、低血氯性堿中毒、高血鈉、尿鉀排量增多。肌無力、手足搐搦、口渴、多飲、多尿、夜尿多、尿比重低、堿性尿等。 3.血漿醛固酮升高,血管緊張素Ⅰ、Ⅱ降低,且不受激發(fā)試驗(如立位加速尿注射)及抑制試驗(高鈉試驗)的影響。血漿皮質(zhì)醇尿17-OH-CS、17-KS排量正常。安替舒通試驗可降低血壓、糾正電解質(zhì)紊亂。 4.腎上腺定位檢查如B型超聲波、CT、125碘-19-膽固醇掃描等可確定腎上腺腺瘤存在。 5.除外其他原因的高血壓,尤其是伴有繼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的高血壓。 6.病理檢查證實為腎上腺皮質(zhì)腺瘤、癌或增生。 附: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的診斷標準(戴瑞鴻主編:內(nèi)科疾病診斷標準)。 (一)臨床癥狀 1.高血壓,心臟肥大,心律不齊。 2.多尿,夜尿。 3.肢端麻木,手足搐溺,可出現(xiàn)周期性麻痹。 (二)實驗室檢查 1.尿鉀增多,每日常在40mmol/L以上。 2.尿呈中性或堿性。 3.血鉀降低,常在3mmol/L (11.9mg/dl)以下,血鈉增高。 4. 低鉀性代謝性堿中毒。 5.血和尿醛固酮增高,在高鈉飲食后仍增高。 6.血腎素活性低下,在低鈉及利尿劑刺激下,腎素活性并不增高。 7.血皮質(zhì)醇濃度正常。 (三)病因和病理診斷 1.醛固酮瘤,血漿醛固酮基值(上午8時)明顯升高,取立位后上午12時結果無進一步上升,或反而降低;放射性碘化膽固醇腎上腺照相示腫瘤放射性濃集, CT掃描可顯示腫瘤。 2.增生型患者于立位4小時后,醛固酮有明顯上升;腎上腺照射示雙側腎上腺均有放射性濃集;增生型中地塞米松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癥,經(jīng)地塞米松治療2~3周后,病情可以明顯改善。 說明:診斷本病時尚應除外伴有高血壓、低血鉀的其他疾病,如腎動脈狹窄性高血壓、失鉀性腎炎和腎素瘤等。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對同時有高血壓和低血鉀的病人要懷疑本癥,如有典型的血、尿生化改變和安體舒通試驗能糾正代謝紊亂和降低血壓,則診斷可初步成立;如能證實醛固酮分泌增高和血漿腎素-血管緊張素活性降低,則可確診。作131I-19-碘化膽固醇腎上腺顯影有助于腎上腺腫瘤的定位。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一)高血壓癥群:為本病最早最常見之癥候群,隨病情進展血壓可漸高,為22.7/13.3~28/17.3kPa,患者可有頭痛、頭暈、耳鳴、弱視、高血壓眼底等。對降壓藥療效較差。 (二)神經(jīng)肌肉功能障礙 1.陣發(fā)性肌無力和麻痹 此是本病患者的常見癥狀。患者低血鉀,在吐、瀉、寒冷、勞累及服失鉀性利尿劑后可進一步加劇,突然發(fā)生肌肉軟弱麻痹。一般為晨起兩下肢不能自主移動,重者累及兩上肢以至全身,極重者甚至影響呼吸肌而出現(xiàn)呼吸麻痹。初發(fā)時常伴感覺異常,感到麻木或蟻行感或肌肉隱痛。發(fā)作為周期性。 2.陣發(fā)性手足搐搦及肌肉痙攣部分患者可出現(xiàn)此癥狀,并伴以束臂加壓征(Trousseaus征)及面神經(jīng)叩擊征(Chvostek征)陽性,持續(xù)數(shù)日或數(shù)周,可與陣發(fā)性麻痹交替出現(xiàn)。這一癥狀的出現(xiàn)與堿中毒時游離鈣降低及低鎂血癥有關。 3.失鉀性骨病及腎盂腎炎長期嚴重缺鉀,腎小管空泡變性,腎濃縮功能障礙,致使尿多,尤其夜尿多、煩渴、多飲;颊叱2l(fā)尿路感染、腎盂腎炎。 4.心律失常 以早搏和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較為常見,嚴重者可出現(xiàn)心室顫動。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1.B超檢查 可探出直徑大于1cm的腺瘤,但難以明確較小者和增生型。 2.CT或MRI 可以查出大于lcm直徑的腫瘤,但與增生型伴結節(jié)者分辨有一定困難。 |
實驗室診斷 | 1.安體舒通試驗 安體舒通是強有力的醛固酮拮抗劑。每日320~400μg(微粒型),分3~4次口服,連續(xù)服至少l~2周,對比服藥前后血、尿鉀、鈉、pH及CO2結合力和尿量等。如系本病則血壓下降,血鉀上升,血CO2結合力下降,尿鉀減少,尿pH變?yōu)樗嵝裕o力及麻木感癥狀改善。 2.普食下鈉、鉀平衡試驗保持普通飲食(每日鈉160mmol、鉀60mmol)觀察一周,可顯示病人鉀代謝呈負平衡,鈉代謝呈正平衡或近于平衡。 3.低鈉試驗和高鈉試驗 低鈉試驗為每日攝入鈉10~20mmol,鉀60mmol,本病患者由于到達遠曲小管的鈉明顯減少,雖有大量醛固酮存在,鈉鉀離子交換顯然減少,尿鉀減少,血鉀隨之上升。腎臟病患者即使限制攝鈉,尿鈉排泄仍不減少,尿鉀也無明顯減少,血鉀過低也不易糾正。高鈉試驗用于病情輕、血鉀降低不明顯的可疑病例。每日給鈉240mmol,鉀60mmol一周,本病患者由于大量鈉進入遠曲小管作鈉鉀交換,因此尿鉀增多,血鉀下降更明顯,對血鉀較低病人不宜作此試驗。 |
血液 | 生化檢查:患者血鉀低于正常,一般在2~3mmol/L; 血鈉一般在正常高限或略高于正常;出現(xiàn)堿血癥,血pH和CO2結合力偏高, pH可達7.6,CO2結合力平均約30mmol/L(67容積%),高者可達38.9mmol/L(87.1容積%);血氯化物為正常低值或低于正常,介于90~100mmol/L之間;血鈣、血磷大多正常;血鎂常降低;由于失鉀而抑制胰島素釋放可致糖耐量下降。 |
尿 | 1、尿常規(guī)pH呈中性或堿性, 出現(xiàn)間隙性或持續(xù)性蛋白尿,尿量增多,尿比重偏低且較固定,常在1.010~1.015之間,少數(shù)呈低滲尿。并發(fā)腎盂腎炎可有白細胞。 2、醛固酮和腎素測定:放免法測得尿游離醛固酮的正常值為0.35±0.15μg/24小時,而原醛癥病人達0.95±0.59μg/24小時,由于血鉀對醛固酮水平的調(diào)節(jié)在原醛癥病人中十分敏感,因此該項測定宜在適當補鉀使血鉀水平較為穩(wěn)定時進行。原醛癥病人由于醛固酮的負反饋抑制使血漿腎素及腎素活性降低。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本病確診后,須進一步鑒別是腺瘤還是增生,因為大多數(shù)增生病例不需手術,而腺瘤患者手術效果滿意。鑒別方法有: (一)上午立臥位試驗:雙側腎上腺皮質(zhì)增生的原醛癥病人,在上午8~12時保持直立體位4小時后,血漿醛固酮水平明顯升高,這與直立后腎素升高,加上增生的腎上腺對血管緊張素Ⅱ敏感性增強所致。 若是腺瘤患者則醛固酮水平可降低,因為這時醛固酮水平主要與ACTH的晝夜節(jié)律有關,上午是ACTH分泌的低潮。 (二)賽庚啶試驗:5-羥色胺可調(diào)節(jié)醛固酮的分泌,口服5-羥色胺拮抗劑賽庚啶8mg,服藥前及服藥后每隔半小時抽血1次,共4次,測定血漿醛固酮水平,大多特醛癥患者血漿醛固酮下降4ng/dl以上,或較基值降低30%以上,多數(shù)病人在服藥后90分鐘下降最明顯,降幅平均約50%,醛固酮瘤患者血漿醛固酮無變化。 (三) 影像學檢測:通過B超、CT、MRI、腎上腺同位素掃描或腎上腺血管造影等手段,對鑒別是增生還是腺瘤有一定幫助,但對增生型伴結節(jié)者則鑒別有困難。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1.治愈:癥狀消失;血壓正常;電解質(zhì)紊亂消失;血、尿醛固酮,血管緊張素Ⅰ、Ⅱ及腎素值、激發(fā)及抑制試驗反應均恢復正常;隨訪5年無復發(fā)。 2.好轉:癥狀改善;血壓下降;各項生化指標均接近正常,但仍需用安替舒通、糖皮質(zhì)激素等藥物長期維持治療。 |
預后 | 醛固酮瘤手術效果較好,術后臨床癥狀消失、電解質(zhì)紊亂糾正、血壓可正常或接近正常。特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患者雖經(jīng)手術能糾正低血鉀,但血壓下降不滿意,故此類患者多不做手術而以藥物治療。 ACTH依賴型地塞米松長期治療。中醫(yī)辨證治療對改善患者癥狀很有幫助。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原醛癥的治療包括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 1.手術治療:適用于腺瘤(癌)病人。術前宜用適當?shù)望}飲食,每日補充氯化鉀3~6g,安體舒通120~240mg/日,分3~4次口服,待血鉀正常和血壓降至正;蚪咏:笫中g。 2.西藥治療:一般對增生型患者采用藥物治療,安體舒通劑量范圍從每天50mg一次到每天100mg次,長期應用會出現(xiàn)男子乳房發(fā)育、陽萎,女子月經(jīng)失調(diào)、乳房作脹等副作用,可改用氨苯蝶啶或氨氯吡咪,但它們不象安體舒通是醛固酮受體的競爭抑制劑,因此應用時要加用一般降壓藥物。對地塞米松可抑制型應予地塞米松治療,每日1~2mg 口服,約2周后可見降壓效果。降壓還可選用硝基吡啶等鈣通道阻滯劑。 |
中醫(yī)治療 | 1.肝腎不足型:治宜補益肝腎,方用六味地黃湯加減。藥用生地、山藥、山萸肉、茯苓、牛膝、續(xù)斷、黃芪、五味子、益智仁、桑螵蛸等。 2.濕濁中阻型證:治宜燥濕化濁。藥用藿香、佩蘭、大腹皮、陳皮、半夏、厚樸、防己、檳榔、茯苓等。 |
中藥 | |
針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本病患者血鉀越低,肌病就越嚴重,因此要避免各種進一步導致低血鉀的誘因,如勞累、服用失鉀性利尿劑(雙氫克尿塞、速尿等)、受冷、緊張、腹瀉、大汗等多種應激。對于并發(fā)的腎盂腎炎、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癥候群要積極治療。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