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滿天星、清水膽、鐵蒿、打破碗花花、土白頭翁
|
漢語拼音 |
ye mian hua
|
英文名 |
Herb of Grapeleaf Anemone
|
藥材基原 |
為毛茛科植物野棉花的根。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野棉花,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根莖斜生,粗0.8-1.5cm;~2-5;葉柄長25-60cm,有柔毛;葉片心狀卵形或心狀寬卵形,長11-22cm,寬12-26cm,頂端急尖,3-5淺裂,邊緣有小牙齒,上面疏被短糙毛,下面密被白色短絨毛;ㄝ愦謮阎绷ⅲ腥崦;聚傘花序長20-60cm,二至四回分枝;苞片3,輪生,葉狀,但較小,柄長1.4-7cm;花梗長3.5-5.5cm,密被短絨毛;花兩性,萼片5,花瓣?duì),白色或帶粉紅色,倒卵形,長1.4-1.8cm,寬8-13mm,外面被白色絨毛;花瓣無;雄蕊多數(shù),長3.5-4.5mm;心皮約400,密被綿毛。聚合果球形,直徑約1.5cm;瘦果長約3.5mm,密被綿毛,果柄細(xì);ㄆ7-10月,果期8-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湖南、四川南部、云南、貴州、西藏東南部和南部。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200-2700m山地草坡、疏林中或溝邊地帶。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全年均可采根,洗凈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根常扭曲,長10-15cm,直徑0.8-1.5cm,少分枝;表面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規(guī)則的縱皺紋及少數(shù)側(cè)根痕。根頭部有莖基、葉基及棕黃色須狀葉基維管束。質(zhì)堅(jiān)實(shí),木質(zhì)性,斷面不平整,黃棕色。氣微,味苦。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微量的毛茛甙(ranunculin)。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辛;有毒
|
歸經(jīng) |
肺;肝;膽經(jīng)
|
功效 |
清濕熱;解毒殺蟲;理氣散瘀
|
功效分類 |
解毒藥
|
主治 |
泄瀉;痢疾;黃疸;瘧疾;蛔蟲病;曉蟲。恍疳積;腳氣腫痛;風(fēng)濕骨痛;跌打損傷;癰疽腫毒;蜈蚣咬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本品過量服用時(shí),可致頭暈、嘔吐、四肢麻木等中毒癥狀,故內(nèi)服宜慎。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鼻疳:野棉花全草搗爛,以布包塞鼻。(《湖南藥物志》)②治目翳:野棉花嫩芽三枚,烤軟揉成團(tuán)。先在手腕上太淵穴放一有孔銅錢,藥敷錢上,布包扎,一至二小時(shí)取下。左翳貼右,右翳貼左。(《湖南藥物志》)
|
臨床運(yùn)用 |
治療膽道蛔蟲病。取野棉花莖、葉制成100%的濃縮煎劑,日服2次,每次30-40ml。治療39例,除1例無效外,其余38例,均在1天左右癥狀緩解,2-3天癥狀消失。實(shí)踐中觀察到,未開花的莖、葉解痙鎮(zhèn)痛作用好,開花的全草排蟲作用好;煎煮時(shí)間越長,療效越好,一般以10小時(shí)以上為宜。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滇南本草》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Anemones Vitifoliae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Anemone vitifolia Buch.- Ham.
|
科屬分類 |
毛茛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