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紅芽大戟、紫大戟、廣大戟、云南大戟、南大戟、紅其根、紅牙戟、野黃蘿卜、紅蘿卜、走沙黃、紅心薯、土人參、紅牙大戟 |
漢語拼音 | hong da j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茜草科植物紅大戟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紅大戟,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塊根通常2-3個,紡錘形,紅褐色或棕褐色。莖直立或上部稍呈蔓狀,稍具棱。葉對生,無柄;葉片長橢圓形至條狀披針形,長2-10cm,寬0.5-3cm,先端窄或短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被白色柔毛,下面沿脈及葉脈被毛;托葉2-4裂,裂片鉆形。聚傘花序,花多數,密集成球形,直徑1-1.5cm,花小,淡紫紅色;花萼淺4裂,3片小,1片大;花冠管狀漏斗形,先端4裂,裂片舌狀,喉部密被長毛;雄蕊4,著生在花冠管中部;子房下位,2室,花柱細長,柱頭2裂。果實很小,卵形或橢圓形。花期9月,果期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及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草叢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挖根,除去莖及須根,洗凈,曬干,或用開水燙過后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塊根長圓錐形或長紡錘形,稍彎曲,長3-12cm,直徑0.6-1.2cm。表面棕紅色或灰棕色,有扭曲的縱皺紋;頂端可見莖痕。質堅實,易折斷,斷面皮部紅褐色,木部棕黃色。氣微,味微辛。 以個大、質堅實、色紅褐者為佳。 顯微鑒別:塊根橫切面:木栓層為4-8列木栓細胞。韌皮部寬廣。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部導管斷續(xù)徑向排列,近形成層處的導管束由數列導管組成,向內漸呈單列或單個存在,中心可見初生木質部;射線寬。本品薄壁組織中有粘液細胞,含草酸鈣針晶束;另有分泌細胞,含棕色樹脂狀物。 |
中藥化學成分 | 根含游離蒽醌0.12%及結合蒽醌0.1%,游離蒽醌有虎刺醛(damnacanthal),甲基異茜草素(rubiadin),3-羥基檄樹素(3-hy-droxymorindone),紅大戟素(knoxiadin)。還含丁香酸(sy-ringic acid)。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1.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1,冷浸1小時,濾過。濾液置水浴上蒸干,加水10ml及鹽酸2ml,置沸水浴上水解30分鐘,冷卻后加乙醚30ml振搖數分鐘,取乙醚液10ml,加2mol/L氫氧化鈉溶液5ml振搖。下層水溶液呈紫紅色。(檢查蒽醌) 2.薄層色譜取上述乙醚提取濃縮液作供試液,另取α-羥基茜草素、茜草素為對照品,分別點樣于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己烷-乙酸乙酯-甲酸(10:30:15:2)展開,晾干后氨蒸氣顯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1.紅大戟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2.醋紅大戟取凈紅大戟置鍋內,加入米醋和適量水,浸潤約1-2小時,用文火加熱,煮至醋液被吸盡,取出,晾至六七成干時,切厚片,干燥;蛉艏t大戟片,用米醋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放涼。每紅大戟100kg,用米醋20kg,醋制后能緩和峻瀉作用。 3.飲片性狀:紅大戟為不規(guī)則長圓形或圓形厚片,表面紅褐色或棕黃色,中心棕黃色,周邊粗糙,紅褐色或紅棕色,質堅韌,氣微,味甘、微辛。醋紅大戟形如紅大戟片,色澤加深,微有醋氣。貯干燥容器內,醋紅大戟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1.抑菌作用:紅大戟50%乙醇提取物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 2.利尿作用:生紅大戟水煎濃縮液小鼠灌胃80g/kg,2-3小時后,尿量明顯增加。 |
藥理學 | 紅大戟根50%乙醇浸劑小鼠腹腔注射半數致死量為40.6±1.8g/kg。如與甘草共浸則半數致死量明顯降低,表明其毒性顯著增加。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寒;有毒 |
歸經 | 肺;脾;腎經 |
功效 | 瀉水逐飲;解毒散結 |
功效分類 | 瀉水逐飲藥;解毒散結藥 |
主治 | 水腫脹滿;痰飲喘急;癰瘡腫毒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1.5-3g;研末,0.3-1g;或入丸、散;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
用藥禁忌 | 體虛者及孕婦禁用。 1.《廣西中藥志》:"非氣壯實者禁用。" 2.《全國中草藥匯編》"不宜與甘草同用。孕婦及體質虛寒者忌服。"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本品與京大戟功能有相似處,而干燥的藥材彎曲如獸牙狀,不但外表面有紅棕色者,斷面皮部亦為紅褐色,故有紅大戟、紅芽大戟之名。紅芽大戟者,“芽”應為牙,為誤用京大戟的別稱。廣大戟、云南大戟、南大戟,均以產地及功能得名。紅蘿卜、紅心薯,皆以藥材鮮品象形而得名。 |
臨床運用 | 用于水腫脹滿,痰飲喘急。紅大戟苦寒泄降,能通利二便而瀉水逐飲,為近代治水腫痰飲者所常用,證輕者單用,重者多入復方。治水腫,常與芫花、甘遂、大棗等配伍,有瀉水護胃之效;治痰飲喘急,常與白芥子、甘遂等同用,以增強消痰逐飲之力。用于癰瘡腫毒。紅大戟解毒散結,治瘡癰腫毒,內服或外用,單用或入復方,均可收效。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紅大戟藥用始載于近代藥學著作《藥物出產辨》,名紅芽大戟。據考,紅芽大戟之"芽"應為"牙",為誤用大戟科京大戟的別稱,因而兩者常有混用。現已明確,古代本草記載和方書應用的大戟均為大戟科京大戟,兩者功效有所不同,宜予區(qū)別。參見"大戟"條。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Knoxi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 ex Pitard [K.corymbosa auct.sin.non willd.] |
科屬分類 | 茜草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