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西藏野花椒 |
漢語拼音 | xi zang hua jiao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蕓香科植物西藏花椒的果實。 |
動植物形態(tài) | 攀援性灌木,高1m。嫩枝微柔毛,其后幾無毛,暗灰色,著生短小而下彎的皮刺。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紙質(zhì),連葉柄長10-15cm;葉柄長1-2.5cm,葉柄及葉軸表面下陷成小溝狀,被短柔毛,并著生短小而下彎的刺;小葉柄極短;小葉片9-15,卵形、廣卵形或為長圓的卵形,長2.5-5m,寬1.5-3.5cm,先端急尖或突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具銳鋸齒,齒縫及葉背上有粗大的腺點,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淺綠色,側(cè)脈10-14對,未達(dá)葉緣連結(jié)成網(wǎng),脈網(wǎng)甚密,向兩面微凸起。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雌雄異株;花軸及花梗幾無毛,有時著生短小而下彎的皮刺。果梗渾圓,長5-8mm,心皮常為4數(shù)。蓇葖果未成熟時近圓球形,直徑4-5mm,成熟時果瓣較大,徑6-7mm,果皮棕褐色,果皮上的油點干后因凹陷而呈窩穴狀,灰黑至褐黑色。種子圓球形,黑色,有光澤。果期9-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000-2900m的常綠闊葉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9-10月采收成熟的果實,曬干,將果皮與種子分開,留取果皮。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溫;小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溫中散寒;燥濕殺蟲 |
功效分類 | 溫中散寒藥;燥濕殺蟲藥 |
主治 | 寒濕傷中;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痢疾;蛔蟲腹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Zanthoxylum tibetanum Huang |
科屬分類 | 蕓香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