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山棕 |
漢語拼音 | ye zong |
英文名 | Root of Caudate Two-seeded Palm |
藥材基原 | 為棕櫚科植物雙籽藤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雙籽藤,叢生灌木,高0.5-2m。覆以殘存的老葉鞘。葉為一回羽狀全裂,裂片除頂總后2-4對為對生外,其余不規(guī)則排列,裂片近菱形或闊楔形,長10-20cm,寬2.5-5cm,先端尾尖或短尾尖,基部楔形,羽片中部以上邊緣具不規(guī)則的嚙蝕狀小齒,兩面綠色有光澤;葉鞘不開裂,長5-8cm,最后分解為網(wǎng)狀纖維。肉穗花序圓柱狀,單生于葉叢中不分枝,長20-30cm;ù菩弁;雄花;花萼3片,杯狀,先端3裂,深紅色;花瓣3片,長圓狀倒卵形,長6-7mm,近木質(zhì),背部有很多條紋;雄蕊15-30或更多;雌花:花瓣3片,倒卵狀圓形,長3.5-4mm,先端兜狀,有多數(shù)條紋;子房球形,鈍3棱。果卵狀球形或近球形,直徑9-12mm,成熟時紅棕色,外果皮薄,內(nèi)果皮也薄。種子3顆;、果期4-5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廣東南部、海南和云南。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密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挖,除去皮部,洗凈,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酸;澀;性涼 |
歸經(jīng) | 肺;脾經(jīng) |
功效 | 涼血止血;收斂固脫 |
功效分類 | 清熱藥 |
主治 | 月經(jīng)過多,崩漏;咯血;子宮下垂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0-60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治血崩: 野棕配菌草、炒艾葉煎湯服。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Didymospermatis Caudat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Didymosperma caudatum (Lour.) H.E.Moore[Borassus cardatus Lour;Didymosperma caudatum(Lour)]H. Wendl. Et Drude |
科屬分類 | 棕櫚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