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阿兒七、窩兒參、早荷、一碗水、一把傘。 |
漢語拼音 | wo er qi |
英文名 | Chinese Umbrellaleaf Rhizome and Root |
藥材基原 | 為小檗科植物中華山荷葉和東北山荷葉的根及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1.中華山荷葉 多年生草本。莖單一,高40-90cm,淡黃色,具條紋,無毛或上部有時具細柔毛。根莖粗壯,橫生,具節(jié),節(jié)間有近圓形的碗狀小凹,根莖上著生多數(shù)須根;~1片,柄長達45cm,葉大型,盾狀;莖生葉2片,葉柄較短,無毛或被細柔毛;葉片近扁圓形,長10-20cm,寬15-38cm,先端2深裂,基部盾狀著生,邊緣波狀淺裂或具不整齊鋸齒,齒端具尖頭,上面綠色,背面灰綠色。傘房花序頂生,總梗長10-30cm,分枝或不分枝,花序軸與花梗均被短柔毛;萼片6,膜質,早落;花瓣6,白色或淡黃色,近圓形,長2-4mm;雄蕊6(-8),長約4.5mm;與花瓣對生,花藥長圓形,花絲較短;雄蕊1,子房上位,近圓形,胚珠5-6,漿果珠形,直徑8-9mm,成熟后深藍色,外面向被子白粉;ㄆ5-6月,果期7-8月。 2.東北山荷葉 多年生草本,高約50cm。根莖橫生。基生葉大,盾狀,葉片闊腎形,2深裂;莖生葉通常2片,有時3片,與基生葉同形,但較小,基部深心形,邊緣有大小不齊的鋸齒,或有時淺裂。傘形花序頂生,有花數(shù)朵至10余朵,白色;萼片6,早落;花瓣6,寬倒卵形,長約1cm;雄蕊6;子房上位,由1心皮組成,胚珠5-6粒。漿果球形,綠黑色,有種子數(shù)枚;ㄆ5-9月。 |
資源分布 | 1.分布陜西、甘肅、四川、湖北、云南等地。 2.分布于遼寧、吉林、黑龍江。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1.生于海拔1900-3400的山坡林下陰濕處。 2.生于山坡陰濕處,或山地林下。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季采挖,洗凈,去殘莖及須狀根。曬干或陰干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根莖橫生,扁圓柱形,直徑1.5-2cm。表面黃棕色,上方有眾多圓形凹陷莖痕,呈切向排列,莖前直徑約1cm,周圍環(huán)節(jié)明顯,下方著生多數(shù)細根。根彎曲,長5-6cm,直徑1mm。質硬,折斷面平坦,顆粒狀,皮部淺棕紅色,維管束色稍深,稀疏排列,形成層環(huán)明顯,髓部大,黃白色。氣微,特異,味苦。 |
中藥化學成分 | 1.中華山荷葉 根及根莖含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4.9%,山荷葉素(diphyllin)0.1%-0.15%,苦鬼臼毒素(picropodophyllotoxin)0.04%,去氫鬼臼毒素(dehydropodophyllotoxin),山柰酚(kaempferol)。 2.東北山荷葉 根及根莖含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2.8%,山荷葉素(kiphyllin)0.064%以及微量的β-脫水鬼臼苦素(β-apopiropodophyllin),還含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 根中還含4'-去甲鬼臼毒素(4’-demethylpodophyllotoxin),鬼臼毒酮( podophyllotoxone),4‘-去甲鬼臼毒酮(4'-demethylpodophyllotoxone),a,β-盾葉鬼臼素(a,β-peltatin),a-盾葉苦鬼臼素-O-β-葡萄糖甙(α-peltatin-5-O-β-glucoside),4'-去甲去氧鬼臼毒素b(4'-demethyldesoxypodophyllotoxin)。 呈中含水量4‘-去甲鬼臼毒素O-葡萄糖甙(4'-demethylpodophyllotoxin-4O-fluloside)。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理化鑒別 以本品粗粉1g,加已乙醇至少氏提取器中至無色,回收乙醇至不足1ml時移入1ml容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供試品溶液。另取鬼臼毒素、山荷葉素對照品制成對照品溶液。吸取兩溶液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用氯仿乙酸乙酯(60:40)展開,用硫酸乙醇(50:50)噴霧顯色,120℃烘5min,兩溶液色譜相應位置顯相同顏色斑點。薄層板置紫外光燈下,山荷葉素斑點顯天藍色。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1. 細胞毒作用: 鬼臼毒素具有細胞毒作用,刺激皮膚可致接觸性炎;口服刺激腸胃可致峻瀉;毒性大,中毒產生嘔吐、腹瀉、呼吸興奮、運動失調以致虛脫死亡。 2.小鼠鬼臼毒素LD50: 灌胃及皮下注射分別為90及24.6mg/kg。 3.抑瘤作用: 鬼臼毒素對組織培養(yǎng)的瘤細胞和移植的鼠瘤均有抑制作用,但因其毒性大,主要用于皮膚濕疣。 |
藥理學 | 鬼臼素對小鼠腹腔注射之半數(shù)致死量為30-35毫克/公斤。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辛;性平 |
歸經(jīng) | 肝;腎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祛風除濕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活血祛瘀藥 |
主治 | 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月經(jīng)不調;小腹疼痛;毒蛇咬傷;癰腫瘡癤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3-9 g;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或搗爛,酒、醋調敷 |
用藥禁忌 | 孕婦及月經(jīng)過多者禁服。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1.用于皮膚,能引起代謝最旺盛的基層表皮細胞的異常分裂、原形質及細胞核的變性等病變?捎闷溆腿軇┗虼既軇┮猿ゼ忸^濕疣或乳狀疣,此時應注意勿使藥液接觸健康皮膚。 2.內服鬼臼索或鬼臼樹脂,可刺激小腸,產生大量水瀉,屬樹脂類瀉藥;此時常伴有腹痛,量大甚至可出現(xiàn)血便,或導致嚴重衰竭性虛脫。 |
選方 | ①治風濕腰腿痛: 窩兒七、長春七、朱砂蓮、威靈仙各三錢,鬼臼一錢五分。水煎服。②治跌打損傷,月經(jīng)不調,小腹結痛: 窩兒七一錢、研末沖服,一日二次。③治癰腫瘡癤: 窩兒七研末,酒醋調敷局部。④治毒蛇咬傷:窩兒七三錢。水煎服;并將藥渣搗爛,加燒酒敷患處。 (選方出《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陜西中草藥》:祛風濕,清熱涼血,活血止痛,并有瀉下作用。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腰腿疼痛,骨蒸勞熱,跌打損傷,月經(jīng)不調,少腹結痛,癰腫。 2.《陜甘寧青中草藥選》:祛風除濕,破瘀散結,止痛,解毒。 |
考證 | 出自《陜西中草藥志》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1.Diphylleia sinensis Li 2.Diphylleia grayi Fr Schmidt. |
科屬分類 | 小檗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