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格雜樹 |
漢語拼音 | luan xi |
英文名 | Stem and leaf of Indian Pluchea |
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闊苞菊的莖葉或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闊苞菊,灌木,高2-3m。莖上部分枝,幼枝被短柔毛,后脫落。葉互生;葉片倒卵形或倒闊卵形,長5-7cm,寬1-3cm,先端鈍或有短尖,基部楔形,邊緣有較密的細(xì)齒或鋸齒,兩面被短柔毛,或下面被疏毛。頭狀花序,直徑3-5mm,在莖枝頂端作傘房狀排列;花序 梗密被短柔毛;總苞片外層卵形或闊卵形,有緣毛,背面被短柔毛,內(nèi)層狹,條形,無毛;雌花多層,冠毛絲狀,檐部3-4齒,裂;兩性花少,花冠管狀,先端5淺裂。瘦果圓柱狀,有4棱,被柔毛;冠毛白色,兩性花的冠毛常在下部聯(lián)合成闊帶狀。花期全年。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我國南部各省沿海一帶和臺灣。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濱沙地或近潮水的空曠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可采,洗凈,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地上部分闊苞菊甙(plucheoside)A、B,豆甾醇葡萄糖甙(stigmasteryl glucoside),丁香油酚葡萄糖甙(eugenylglucoside),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甙(4-allyl-2,6-dimethoxyphenyl glucoside),水楊酸甲葡萄糖甙(methylsalicylate glucosicde),苯甲基葡萄糖甙(benzyl glucoside),苯乙基葡萄糖甙(phenylethyl glucoside),(Z)-2-已烯基葡萄糖甙[(Z)-2-hexenyl glucoside]松脂酚單葡萄糖甙(pimresinol monoglycoside),丁香樹脂酚單葡萄糖甙(syringaresinol monoglycosixde),蘇式(threo)的和赤式(erythro)的1,2-雙-(4-羥基-3-甲氧基苯基)-2-[2-甲氧基-4-(IE-丙烯-3-醇)-苯氧基]-1,3-丙二醇{1-(4-hydroxy-3-methoxyphenyl)-2-[2-methoxy-4-(1E-propene-3-ol)-phenoxy]-propane-1,3-diol,芳樟醇葡萄糖甙(linalool glucoside),芳樟醇-芹菜糖基葡萄糖甙(linaloylapiosyl glucoside),9-羥基芳樟醇葡萄糖甙(9-hydroxylinaloyl glucoside)。 葉含3-(2,3-二乙酰氧基-2-甲基丁;)-甜午闊苞菊萜烯酮[3-(2,3-diacetoxy-2-methylbutyryl)cuauhtemone]。 根含闊苞菊甙C、D1、D2、D3、E,闊苞菊醇(plucheol)A、B,紫檀三醇(pterocarptriol),2-(1-丙炔基)-5-(5,6-二羥基-1,3-已二炔基)噻吩[2-(prop-1-inyl)-5-(5,6-dihydroxyhexa-1,3-diinyl)-thiophendene],2-(1-丙炔基)-5-(6-乙酰氧基-5-羥基-1,3-已二炔基)噻吩[2-(prop-1-inyl)-5-(6-acetoxy-5-hydroxyhexa-1,3-diinyl)-thiophene],17(21)-何帕-烯-3β-醇乙酸酯[hop-17(21)-en-3β-ylacetate],赤麻醇乙酸酯(boehmeryl acetat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抗炎作用,欒樨根甲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該提取物對角叉菜膠、組胺、5-羥色胺、透明脂酸酶、鈉-尿酸等引起的多種炎癥幸免有抑制作用。該提取物對角叉菜膠和棉球肉芽腫生成松油誘發(fā)的關(guān)節(jié)腫脹、輔劑誘發(fā)的關(guān)節(jié)炎均有作用。提示該提取物對滲出性、增生性、慢性炎癥均有效。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性微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暖胃去積;軟件堅散結(jié);祛風(fēng)除濕 |
功效分類 | 溫里藥;軟堅藥 |
主治 | 小兒食積;癭瘤痰核;風(fēng)濕骨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嶺南采藥錄》:治板疬,取莖葉搗取自然汁,加入牛皮膠、海帶,燉溶服之。 2.《廣州植物志》:取葉搗爛后;和米粉及糖,制成欒犀餅,小孩食之有暖胃去積之效。 |
考證 | 出自《嶺南采藥錄》,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Caulis et folium pluche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luchea indica (L.) Less.[Baccharis indica L.] |
科屬分類 | 菊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