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老班藥(瑤族經典用藥)
|
二級分類 | 七十二風
|
分類 | 白面風
|
年份 | baec mine buerng
|
別名 | |
來源 | 菊科植物羊耳菊Inula cappa(Buch.-Ham)DC.的全株。;
|
形態(tài)特征 | 落葉半灌木,高1~2米。全株密被灰白色毛。單葉互生,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7~11厘米,寬1.5~2.5厘米,頂端鈍或急尖;繄D形或近楔形,邊有小尖齒。頭狀花序頂生或上部腋生,組成密的傘房花叢;總苞片5層;外圍為舌狀花,頂端3裂,中央為管狀花,5裂,黃色。瘦果長圓形,被白色絹毛;有黃褐色的冠毛;ㄆ7>8月,果期11~12月。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荒山、丘陵地、草叢或灌叢中。產于廣西各地縣市;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四川、貴州、云南、廣東、海南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夏秋季采,洗凈鮮用或曬干備用。
|
性味 | 味微苦,性溫。
|
功效 | 行氣止痛,祛風消腫,化痰定喘,健脾消食,涼血止血,散寒解表。
|
傳統(tǒng)應用 | |
用法用量 | 15~30克,水煎或侵酒服;外用適量搗敷,水煎洗或研粉冷汗水調敷。
|
方例 | |
化學成分 | |
藥理 | |
化學成分參考文獻 | [1]Baruah N C,et al.Phtochemistry,1979,18(12):2003. [2]Bohlmann F,et al.Phytochemistry,1982,21(3):780. [3]Goswami A C,et al.Phytochemistry,1984,23(2):367. [4]Singha J.C A,1984,101:35914g. [5]Saxena V K,et al.C A,1985,103:102044e. |
藥理參考文獻 | [1]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冊),第1版,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7:698。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