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常用植物藥
|
二級分類 | |
分類 | 乃撒
|
年份 | nah satv
|
別名 | |
來源 | 菊科植物鬼針草Bidens pilosa L.的全草。
|
形態(tài)特征 | 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莖四棱形。莖下部葉較小,3裂或不裂,常在開花前枯萎。中部葉對生,一回單數(shù)羽狀復葉,小葉3~5枚,小葉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邊有粗鋸齒,上部葉對生或互生,3裂或不裂,條狀披針形;S色;頭狀花序近球形,總苞片基部稍連合、無舌狀花。瘦果條形,具4棱,頂端有鉤刺;ㄆ1~8月,果期5~12月。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耕地上、路旁、荒地上及山坡上。產于廣西各地縣市;分布于長江下游各省及廣東、陜西、福建、臺灣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夏秋季采,鮮用或曬干備用。
|
性味 | 味甘、淡,性平。
|
功效 | 疏風解表,清熱解毒,散瘀。
|
傳統(tǒng)應用 | |
用法用量 | 10~90克(鮮品加量),水煎服;外用適量搗敷或水煎洗。
|
方例 | |
化學成分 | 全草含金絲桃甙,異奧卡寧-7-O-葡萄糖甙,奧卡寧,海生菊甙[1],水楊酸,原兒茶酸,沒食子酸和脂肪酸類化合物[2]。又含微量聚乙炔類化合物XIV及多種強極性炔類化合物[3]。另報道全草含總黃酮4.035%,其中葉含6.26%、種子0.84%、莖0.74%、根0.67%[4];全草還含天冬氨酸1.86%、蘇氨酸0.82%、絲氨酸0.72%、谷氨酸2.20%、甘氨酸0.96%、丙氨酸1.02%、纈氨酸1.10%、蛋氨酸0.28%、異亮氨酸1.02%、亮氨酸1.47%、酪氨酸0.64%、苯丙氨酸0.97%、賴氨酸0.95%、精氨酸0.99%、脯氨酸1.43%等多種氨基酸以及香豆精,生物堿,蒽醌甙,糖,胡蘿卜素,多元酚類和維生素等[4]。根含微量聚乙炔類化合物Ⅰ、Ⅱ、Ⅲ、Ⅳ[3]。莖葉含揮發(fā)油,鞣質,苦味質,膽堿等。果實含油27.3%[5,6]。
|
藥理 | 1.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作用 小花鬼針草注射液45g/kg,腹腔注射能顯著延長小鼠的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明顯減少小鼠自發(fā)活動次數(shù),并與氯丙嗪有協(xié)同作用,與苯丙妥有拮抗作用,但不能對抗士的寧性驚厥。扭體法和熱板法均證實,鬼針草注射液給小鼠腹腔注射有一定鎮(zhèn)痛作用,但其強度不及嗎啡[1]。 2.抗胃潰瘍作用 小花鬼針革注射液(40g/kg)皮下注射對大鼠實驗性胃潰瘍有明顯的抑制作用。45g/kg皮下注射對小鼠應激性潰瘍可降低潰瘍發(fā)生率。46g/kg皮下注射對小鼠利血平潰瘍也有顯著保護作用,但對組胺潰瘍、可的松潰瘍無效[2]。 3.對胃液分泌量與酸度的作用 鬼針草20g/kg或40g/kg,皮下注射均能明顯減少大鼠胃液分泌量,也能使胃液PH、游離酸顯著降低[2]。 4.對胃腸道平滑肌作用 鬼針顴注射液對豚鼠離體胃縱行肌條的收縮、振幅、張力無明顯影響,也無對抗乙酰膽堿的收縮作用。靜注能完全抑制雞在體胃的運動。45g/kg腹腔注射能抑制小鼠腸道的對碳末推進作用[2]。 5.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鬼針草注射液的LD50為173g/kg,體外無溶血作用。對家兔角膜也無刺激作用,肌內注射局部組織有充血現(xiàn)象[2]。 |
化學成分參考文獻 | [1]王建平等:《中草藥》,1992,23(5):229。 [2]楊企錚等:《中國藥學雜志》,1989,24(5):304。 [3]Bohlmann,F,et al.ChemBer,1965,98:1228. [4]李慶東:《植物雜志》,1986,(4):22。 [5]南京藥學院:《江蘇藥材志》,第1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65:429。 [6]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yè)部土產畜品局等:《中國經濟植物志),1961:985。 |
藥理參考文獻 | [1]李樹英等:《河南中醫(yī)》,1984,(3):44。
[2]李樹英等:《中草藥》,1981,12(11):512。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