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瑤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藥 >> 正文:木通美 -瑤藥抓風藥、通草、附支藥物說明書
    

木通美

  
一級分類
常用植物藥
二級分類
分類
木通
年份
muoc tough mei
別名
抓風藥、通草、附支
來源
木通科植物水通Akebia quinata(Thunb.)Decne.的莖、果實。
形態(tài)特征
落葉木質藤本,長3米以上;莖、枝無毛。葉為掌狀復葉,常3~5個簇生于短枝上或互生,小葉5枚,倒卵形或長倒卵形,頂端圓而微凹,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全緣,下面稍呈粉白色;ㄗ仙,單性,雌雄同株;總狀花序腋生,雄花生于花序上部;雌花生于花序下部。果實肉實,長卵形,熟時紫色,沿腹縫線開裂。種子多個,黑色,有光澤;ㄆ4~5月,果期7~8月。
生態(tài)分布
生于山坡或疏林間。產于廣西秀等縣市;分布于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江西、湖北、湖南、陜西、四川、廣東等省份。
采集加工
莖,全年可采,切片曬干備用。果實7~ 8月采,曬干備用。
性味
莖,味苦,性寒;果實,味甘,性平。
功效
莖,解毒利尿,活血止痛,除濕。果實,疏肝理氣,健脾和
傳統(tǒng)應用
治肝胃氣痛、咽喉腫痛、痢疾、尿路感染、腰痛、頸淋巴結結核、水腫、疝氣、閉經、子宮脫垂、睪丸腫痛、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
15~30克,水煎或浸服;外用適量搗敷或水煎洗。
方例
1.胃腸脹滿 木通美(木通)根或果30克,水煎服。
化學成分
木通藤莖含白燁脂醇[1],齊墩果酸,常春藤皂甙元[2],木通皂甙Sta,Stb,Stc,Std,Ste,Stf,Stgl,Stg2,Sth,Stj,Stk[3,5,6]。此外,尚合豆甾醇,β-谷甾醇,胡蘿卜甙,肌醇,蔗糖[1]及鉀鹽[4];ㄖ泻惺杠嚲账-3-木糖基-葡萄糖甙,矢車菊素-3-對香豆;-葡萄糖甙矢車菊素-3-對-香豆;-木糖基-葡萄甙等[7]。木通的植物細胞經組織培養(yǎng)后分得木通種酸[8],3β-羥基-30-降齊墩果-12,20(29)-二烯-28-酸[3β-h(huán)ydroxy-30-norolean-12,20(29)-dien-28-oicacid],3-表-30-降齊墩果-12,20(29)-二烯-28-酸[3epi-30-norolean-12,20(29)-dien-28-oicacid],3β-羥基-29(或30)醛基-12-齊墩果烯-28-酸[3β-h(huán)ydroxy-29(or 30)-al-olean-12-en-28-oicacid]葉菊萜酸[9],30-降常春藤皂甙元-3-阿拉伯糖甙,30-降常春藤皂甙元-3-葡萄糖基阿拉伯糖甙[30-norhed-eragenin-3-O-β-gluco(1→3)-α-L-arabinopyra-noside],30-降常春藤皂甙元-3-木糖基阿拉伯糖甙[30-norhederagenin-3-O-β-D-xylo(1→2)-α-L-arabinopyranoside],30-降齊墩果酸-3-木糖基阿拉伯糖甙[30-noroleanolicacid3-O-β-D-xyl(1→2)-α-L-arabinopyranoside][10],3-表松葉菊萜酸,3-乙酰-3-表松葉菊萜酸,3-乙;扇~菊萜酸,3-O-乙;3-表-30-三對節(jié)萜酸3-乙;-30-三對節(jié)萜酸及齊墩果酮酸[11]。
藥理
1.利尿作用  慢性利尿試驗,每口腹腔給木通醇浸劑0.5g/kg,連續(xù)給藥5d,證實有利尿作用,且較肌注0.1mg/kg的汞撒利為強[1]。若給兔灌胃,未見利尿作用,而腹腔注射的利尿作用尿量可增加10.5%,健康人試服則無明顯利尿作用[2]。
2.抗菌作用  木通醇浸液(1:20)在體外對革蘭陽性菌及革蘭陽性桿菌如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均有抑制作用[3]。木通水浸劑(1:5)對堇色毛癬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4,5]
化學成分參考文獻
[1]藤田路一等:《藥學雜志》(日),1974,94(2):189。
[2]川日利一等:《藥學雜志》(日),1940,60(11):596。
[3]藤田路一等:《藥學雜志》(日),1974,94(2):194。
[4]河野孝:《藥學雜志》(日),1928,48(11):1098。
[5]Higuchi R,et al.Chem PharmBull,1972,20(10):2143.
[6]Kumekawa Y,et al.Chem Pharm Bull,1974,22(10):2294.
[7]Ishikura N,et al.Phytochemistry,1976,15(3):442.
[8]Ikuta A,et al.Phytochemistry,1988,27(12):3809.
[9]Ikuta A,et al.Phytochemistry,1986,25(7):1625.
[10]Ikuta A,et al.Phytochemistry,1989,28(10):2663.
[11]Ikuta A,et al.J Nat Prod,1989,52(3):623.
藥理參考文獻
[1]高應斗等:《中華醫(yī)學雜志》,1955,41(10):963。 [2]北京醫(yī)學院內科:《中華醫(yī)學雜志》,1961,47(1):7。 [3]王嶽等:《植物學報》,1953,2(2):312。 [4]曹仁烈等:《中華皮膚科雜志》,1957,(4):286。 [5]孫迅等:《中華皮膚科雜志》,1958,(3):210。
附注
出處
中國瑤藥學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評論加載中...
    網 名: (必填項)
    評論內容: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