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Teng qi
|
傣藥名 | 檬禾
|
別名 | |
中藥材基原 | 為漆樹科植物藤漆的全株或根。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藤漆 Pegia nitida Colebr·
攀緣狀木質(zhì)藤本。小枝紫褐色,具條紋,密被黃色絨毛。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長 20~40 cm,葉軸和葉柄圓柱形,密被黃色絨毛,有小葉4~7對;小葉對生,膜質(zhì)至薄紙質(zhì),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4~11cm,寬2~4.5cm,先端短漸尖或急尖,基部略偏斜,心形或近心形,上半部常具鈍齒,稀全緣或全部具齒,葉面干后常帶褐色,除中脈上密被黃色微柔毛外,其余疏被毛或近無毛,具白色細小乳突體,葉背通常沿中脈、側(cè)脈和細脈上疏被黃色平伙柔毛,脈肢被黃色簇毛,側(cè)脈6~8對,兩面突起,網(wǎng)脈在葉背明顯突起;小葉柄短,長2~3mm.密被黃色絨毛。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比葉長,密被黃色絨毛,分枝疏散,最下部分枝長10~15cm;花小,白色;小苞片鉆形,長約lmm,被柔毛;花柄纖細,長約1.5mm;花萼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長卵形,先端急尖;雄蕊10,花絲鉆形,花藥小,卵圓形;花盤10裂,子房卵圓形,徑約 lmm,花柱 5.分離,側(cè)生,近圓錐形,長約0.5 mm。核果橢圓形,偏斜,略扁壓,長約10mm,寬約8mm,成熟時黑色,中果皮肉質(zhì),為紅色膠狀黏液所充滿,內(nèi)果皮殼質(zhì),薄;種子1,長圓形,壓扁,長約8mm,寬約4m。。
生于海拔 200~1700 m的溝谷林中。分布于廣西、貴州和云南地區(qū)。
|
采收加工 | 全年可采,用鮮品,隨用隨采。
|
藥材鑒別 | |
化學成分 |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苦、微酸,性溫。入風、水塔。
|
功效 | 清熱解毒,止咳,消腫止痛,除風止癢。
|
主治 | 主治“唉”(咳嗽),“攏蒙沙喉”(風濕熱痹證,肢體關(guān)節(jié)紅腫熱痛,屈伸不利),“接腰”(腰痛),“埋蒙罕賀”(漆樹過敏)。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泡水,根 3節(jié)(l5~20 g)。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或搗爛,加酒炒熱敷患處;或煎水洗。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1.治“唉”藤漆根 20 g,用冷開水泡服。(西雙版納州傣醫(yī)院傣醫(yī)康郎臘驗方)
2.治“攏蒙沙喉”,“接腰”藤漆、山烏龜、鴨嘴花鮮品各適量,搗爛,加酒炒熱包敷患處。(景洪市傣醫(yī)刀新民驗方)
3.治“埋蒙罕賀”藤漆適量,煎湯外洗。(景洪市傣醫(yī)康郎侖驗方)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