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微針系統(tǒng)療法在頸椎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概況
李曉峰1 賈春生1 劉二軍2
[摘 要]介紹了近十年耳針、腹針、頭針、手針等多種微針系統(tǒng)療法在頸椎病臨床治療上的應用概況。發(fā)現(xiàn)該療法在頸椎病的臨床應用上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
[主題詞]微針系統(tǒng)療法;頸椎。痪C述
最近幾十年來,隨著中國針灸的迅速發(fā)展,微針系統(tǒng)診療法脫穎而出。王雪苔教授在其論文《微針系統(tǒng)診療法的回顧與展望》[1]一文中對微針系統(tǒng)診療法的概念作了如下論述:“微針系統(tǒng)診療法是以身體的特定局部同全體各部分存在著投影式關聯(lián)為理論依據(jù),在此特定局部進行檢查或施治,用以診斷或治療全身各部位病癥的方法。這類診療方法形成之初,大多與針刺有密切關系,所以將其施術的特定局部統(tǒng)稱做微針系統(tǒng)”。
微針系統(tǒng)療法包括耳穴診療法、腹針療法、頭皮針療法、手針療法、眼針療法、腕踝針療法、鼻針療法等多達十余種。這些療法成為中國針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臨床上治療的病種亦十分廣泛。
在頸椎病的臨床治療上,微針系統(tǒng)療法越來越體現(xiàn)出其獨特的優(yōu)勢。頸椎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好發(fā)于中老年人,近年來其發(fā)病率上升,且有年輕化的趨勢。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頸部酸痛,手臂麻木,可兼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現(xiàn)將近十年來微針系統(tǒng)療法在頸椎病臨床治療上的應用概述如下。
1.耳穴診療法
1.1 耳穴針刺
1.1.1 耳針配合體針
崔氏[2]采用耳針、體針合保健操治療頸椎病78例。其體針取頸部夾脊穴、大椎、風池、肩井、外關等穴,耳針主穴取頸、枕、腎上腺,并配合前頸功法、后頸功法、側臥抬頭法等保健操治療。每天一次,10次1個療程。經(jīng)兩個療程治療,38例治愈,占48.6%;好轉21例,占26.9%;癥狀改善19例,占14.5%。
張氏等[3]將92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2組,耳針加體針治療組56例,體針對照組36例。耳針主穴取頸椎、神門、肝、腎;隨證配加其他耳、體穴。2組病例耳針治療均6日一次,2次為一療程;體針治療均每日一次,6次為一療程。2個療程后,進行2組病例療效統(tǒng)計。經(jīng)Ridit分析,2組臨床療效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對頭暈或頭痛等主要癥狀療效,對椎—基底動脈血流量、血流速度,對ηb低切、IR的改善作用,治療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認為耳針加體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不僅可以改善臨床癥狀,還可以調(diào)節(jié)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和血液流變學異常狀態(tài)。
1.1.2 耳針配合中藥
王氏等[4]采用耳針配合頸脈通沖劑治療102例頸椎病患者。以圖釘型耳針針刺相應耳穴,以有熱感、酸痛感或放射痛為良,留針30天為一療程;期間配合口服頸脈通沖劑。治愈38例(37.3%),顯效29例(28.4%),減輕31例(30.4%),無效4例(3.9%),總有效率達96.1%。通過自身比較治療前后眼底微血管數(shù)值的變化,并進行顯著性分析發(fā)現(xiàn),經(jīng)本法治療15天后眼底動靜脈與治療前比較差異顯著(P<0.05);治療30天后眼底動靜脈與治療前比較差異非常顯著(P<0.001),說明本法具有很好的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
1.1.3 耳針沿皮透穴刺法
賈氏等[5]采用耳針沿皮透穴刺法治療132例頸椎病患者,觀察從進針結束后至留針30分鐘內(nèi)的鎮(zhèn)痛效應。主穴取頸椎區(qū)(雙側),兼有肩部疼痛者加肩-肩關節(jié)-鎖骨(選患側);兼有肘以下至手指疼痛、麻木者加肘-腕-指(選患側);兼有后頭部、頭頂部疼痛、麻木或伴有眩暈者加枕-顳-額(選雙側)。操作方法為將針從選定的某一穴點呈小于10°的角度刺入,然后沿著皮下與皮下軟骨之間通達另一穴點的皮下;對于對耳輪部的較大的穴區(qū),如果一針難以通貫全程,可采用2~3支毫針接力連續(xù)刺入,以通貫該穴區(qū)的全程。顯效率68.9%,有效率25.0%,無效率6.1%,總有效率達93.9%,說明耳針沿皮透穴刺法對頸椎病有很好的快速鎮(zhèn)痛效應。
1.2耳穴貼壓
1.2.1 耳穴貼壓
耳穴貼壓療法因其操作簡單方便,無毒副作用,療效確著而被廣泛的應用于臨床。
遲氏[6]等采用耳穴貼壓治療頸椎病20例,取耳穴中頸椎、肩、上肢相應穴以及神門,氣滯血瘀型加心穴,肝腎不足者加肝、腎穴。王不留行籽貼壓,囑患者每天自行按壓3~5次,每穴按壓2~3min以耳穴發(fā)熱或出現(xiàn)熱痛酸脹為度。貼壓3d后,換另一側耳廓。2耳交替,5~7次為1療程。1療程結束后休息5d,再行第2個療程。經(jīng)1療程治愈者9例,2療程治愈者7例,顯效4例。
丁氏[7]等取主穴頸椎、頸、腎、肝;神經(jīng)根型加神門、腎上腺、肩;椎動脈型加心、枕;交感型加交感;脊髓型加脾及肢體相應部位。王不留行籽貼壓,囑患者每日按壓5~6次,每次按壓15~20次,一次貼壓單側耳穴,3~4日換貼對側,兩側耳穴交替使用,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5日,治療3~5個療程后觀察療效。本組經(jīng)治療治愈22例,顯效24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5%。
陳氏等[8]以耳穴貼壓療法治療頸椎病56例,主穴取頸椎、頸、腎、脾、肝,隨證配取其他耳穴,顯效41例,有效1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43%。其中以耳穴貼壓法為治療組,與單純體針針刺風池、頸夾脊穴、阿是穴治療為對照組做比較,兩組療效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P<0.01,差異顯著。說明耳壓療法治療頸椎病療效優(yōu)于單純體針針刺。
徐氏等[9]采用耳穴頸、頸椎、腎為主穴貼壓,就200例頸椎病進行臨床療效觀察,并與單純性針刺組進行比較,總有效率為97%,耳壓組療效高于體針組。
葛氏[10]采用耳穴壓丸法治療頸椎病性眩暈癥200例,主穴取腎上腺、皮質下、腎、肝、脾、頸椎、神門,配穴取枕、交感、內(nèi)分泌,用王不留行貼壓。每日三次,3d一療程后休息1d,重新?lián)Q貼,繼續(xù)下一療程。結果臨床痊愈68例(占34%),顯效87例(占43 5%),有效42例(占21%),無效3例(占15%),其中無效者均為按壓所有耳穴無疼痛(不得氣)的患者。
周氏[11]將兩組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采用耳穴貼壓法治療,對照組采用藥物離子透入方法治療,進行對比觀察。耳壓治療組取穴神門、交感、頸椎、皮質下、眼等,如兼有其他疾病配加其他穴。肥胖者加內(nèi)分泌、胃穴等;兼高血壓加降壓溝;兼心臟病加心穴等。對照組用離子透入機透入藥物骨質寧擦劑涂于患處。經(jīng)過3個療程的觀察記錄后,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耳壓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0%,耳壓治療組有效率略高于對照組。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P>0.05,說明兩組療效無明顯差別。周氏認為藥物離子透入雖與本療法的療效無明顯差異,但藥物透入治療時受時間、個人體質(皮膚耐受性)局限,服藥、牽引等手段易產(chǎn)生依賴性及副作用,有的患者因長期服藥而誘發(fā)胃潰瘍、胃穿孔等。耳穴壓藥療法,治療2~3次后就可以出現(xiàn)療效,尤以經(jīng)常按壓穴位者、年紀輕者療效最佳,沒有性別差異。
1.2.2 耳穴貼壓配合推拿
邱氏[12]采用頸椎牽引輔以耳穴及頭頸部按摩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5例。頸椎牽引采用枕—頜式坐位牽引方式;耳穴取神門、皮質下、頸、枕、額等穴位, 王不留行籽按揉;并配合頭頸部的按摩,避免扳、搖的手法。結果15例患者中有13例經(jīng)2周治療,2例經(jīng)4周治療,癥狀、體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癥狀、體征完全消失者3例,大部分消失者10例,癥狀、體征有改善者2例。優(yōu)良者共13例,好轉者2例。
丁氏等[13]采用頸部推拿、耳穴貼壓、藥物滲透三種方法結合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20例。其中耳穴取頸椎、頸小神經(jīng)點;配穴為神門、腎、內(nèi)分泌、肝,用王不留行按壓。藥物滲透的藥物組成為:三七、桃仁、防風、伸筋草、透骨草、雞血藤、杜仲、紅花、乳香。經(jīng)過治療,痊愈者占70%,顯效者占15%,緩解者占5%,無效5%,總有效率95%
史氏[14]以手法推拿結合耳壓治療頸椎病88例,取得較滿意的療效。耳穴取頸、神門、皮質下、腎上腺、交感、內(nèi)分泌等,以大而飽滿之王不留行籽按壓,兩側耳穴每次輪流選取,隔日1次。每10次為1療程。88例患者,治療1療程的34例,2療程的42例,3療程的9例,4療程的2例,1例放棄治療。結果痊愈54例,好轉24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88.6%。
1.2.3 耳穴貼壓配合電針
姜氏[15]將90例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7例,采用電針加耳穴貼壓治療,對照組43例,單純電針體穴治療。電針取風池、天柱、肩井、曲池、外關、中渚、合谷、頸夾脊穴,耳穴取頸、頸椎、神門、皮質下,用王不留行籽貼壓。治療后結果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電針加耳壓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推病療效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針刺法(P<0.01)。
王氏[16]采用電針加耳壓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34例,并與常用針刺31例作對照。治療組選取百會、雙側C2、C6頸夾脊穴、供血穴(頸4旁開1同身寸),使用 G9805-C型電針儀,采用連續(xù)波,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留針20min;加配耳穴取頸、頸椎、神門、皮質下、枕、肝、腎,用王不留行籽貼壓,20天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5天,共觀察2個療程。對照組取百會、風池、C3~C6頸夾脊穴,采用同樣手法常規(guī)針刺,20天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觀察療效。結果治療2個療程后,治療組痊愈30例,痊愈率88.23%;對照組痊愈21例,痊愈率67.74%。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電針加耳壓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針刺組。
1.2.4 耳穴貼壓配合中藥
龔氏等[17]共治療觀察頸性眩暈患者60例,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口服骨筋丸(由秦艽、三七、紅花、沒藥、血竭、白芍、桂技、獨活等……組成),3粒/次,3次/日;配合耳穴取頸椎、肝、腎、神門穴,每次取一側耳穴,用六神丸或王不留行散1粒貼壓,隔日一次,兩耳交替使用。對照組口服西比林(西安楊森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10mg,每天一次。兩組治療均以15天為一療程,兩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治療組總有效率96.7%,對照組總有效率83.3%,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中藥配合耳穴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佳。
1.2.5 耳穴貼壓配合體針
任氏[18]采用耳穴貼壓配合體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24例。耳穴取皮質下、腎上腺、交感和神門。隨癥配體穴,伴視力減退加清明和贊竹,伴惡心嘔吐加內(nèi)關和中脘,伴有神經(jīng)衰弱癥狀加神門和百會,伴突然摔倒加百會。最長治療6個療程,最短2個療程。痊愈18例(75%),好轉5例(21%),無效1例(4%),總有效率為96%。取得滿意效果。
林氏等[19]用體針加耳壓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38例,體針療法取穴頸3到7夾脊穴、風池。耳穴取頸、神門、內(nèi)分泌、枕、皮質下。38例患者均在3個療程內(nèi)觀察療效,痊愈14例,有效2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10%。
1.2.6 耳穴貼壓配合足底按摩執(zhí)業(yè)藥師
杜氏等[20]將36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9例,在局部按摩、針灸、拔罐等方法的基礎上,加用按摩足部反射區(qū)及在相應耳穴處(頸椎、胸椎、頭、肩、神門、內(nèi)分泌、腎)貼壓王不留行籽;對照組采用局部按摩、針灸、拔罐等方法。觀察足底按摩及耳穴貼壓法治療頸椎病的療效結果,兩組總有效率均為100%,但治療組復發(fā)就診率7/19(36.8%),對照組復發(fā)就診率9/17(52.9%),治療組在縮短療程及復發(fā)就診率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
1.3 耳穴脈沖
許氏等[21]采用耳穴脈沖輔助中醫(yī)藥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82例,療效顯著。其中治療組采用耳穴脈沖治療及中藥內(nèi)服。耳穴脈沖采用石家莊華行器械廠出品DIS-ⅢA型脈沖治療儀,取其脈沖原理,根據(jù)患者腦血流舒縮功能不同而施不同的穴位。電極固定選擇所需波形和頻率,撥動電位開關逐漸調(diào)整輸出電流至所需的刺激量。耳穴取雙耳穴、神門、腎穴、額穴、枕穴。時間30分鐘,10天為一個療程;中藥內(nèi)服強力天麻杜仲膠囊(沈陽神龍藥業(yè)有限公司)2粒,一天2次,10天為 9一個療程。對照組單純口服強力天麻杜仲膠囊,不采用耳穴脈沖及其他治療。兩組患者治療結果比較,χ2 =35.39,P<0.01,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耳穴脈沖及中藥綜合治療不同于單純藥物治療,本療法可改善臨床癥狀和體征,解除椎動脈壓迫,達到臨床治愈。
2.腹針療法
2.1單純腹針
劉氏[22]、祝氏[23]、郭氏等[24]觀察腹針和電針在頸椎病治療上的療效差別,均以腹針組作為治療組,電針組為對照組。腹針組隨證穴取天地針(中脘、關元)、商曲(雙)、滑肉門(雙)、神闕(灸)、建里、下脘、氣海、陰都、氣穴等,用平補平瀉法,根據(jù)病程長短決定針刺深淺,病程短淺刺,病程長深刺,高血壓病人禁灸。對照組采用電針,主穴取頸夾脊、阿是穴等,隨證配取其他體穴,得氣后接通電針儀,電流以患者適宜為度。結果均顯示,腹針組痊愈率與電針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0.05),療程相比有極顯著差異(P≤0.01)。說明腹針在頸椎病治療中療效優(yōu)于電針體穴治療。
孫氏[25] 、褚氏[26] 用腹針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療效滿意。取穴以腹針中天地針(中脘、關元)為主穴;配穴取商曲、滑肉門、上風濕點等。孫氏施術時一般采用候氣、行氣、催氣三部法;褚氏采用輕刺激、慢提插的手法,并在神闕穴上加磁波儀照射。結果孫氏52例患者中臨床治愈34例(65.4%);好轉18例(34.6%),總有效率100%。褚氏48例中臨床治愈30例(62.5%),顯效12例(25%),有效4例(8.3%),無效2例(4.2%),愈顯率87.5%,總有效率95.8%。
牛氏等[27]觀察腹針療法與牽引療法在頸椎病治療上的療效差別,腹針治療組和牽引對照組各40例,腹針組選穴以中脘、關元為君、臣穴,針刺地部(深刺);石關(雙)、商曲(雙)為使穴,針刺天部(淺刺);滑肉門(雙)為佐穴,針刺人部(中刺)。隨證加減其他腹針穴。施術時一般采用三部法,即候氣、行氣、催氣手法。牽引對照組采用枕-頜式坐位牽引法,用頸椎牽引帶懸吊牽引,后伸角度為15角度,根據(jù)患者對牽引的反應調(diào)整牽引重量,避免引起不適之感。兩組治療均每日1次,每次30min,10次為1個療程,隨訪3個月。治療結果顯示腹針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但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愈顯率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對愈顯患者進行3個月的跟蹤隨訪,觀察其穩(wěn)定率和復發(fā)率,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5)。說明腹針和牽引兩種療法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均有效,但從愈顯率看,前者優(yōu)于后者,且腹針療法具有良好的遠期療效。
朱氏等[28]將150例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2組,腹針組治療組75例,取穴天地針(即中脘、關元)、滑肉門(雙側)、商曲(雙側)、石關(雙側,依頸項部疼痛部位而變動),如上肢疼痛、麻木加患側滑肉門三角(即以滑肉門為頂點向上或向下各距3~5分再刺兩針,形成等腰或等邊三角形)、患側上風濕點。牽引對照組75例,采用枕頜式坐位牽引法。f1411.cn/hushi/兩組均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結果兩組愈顯率和總有效率對比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卡方值分別為4 85和4 48,均P<0 05,差異有顯著性,腹針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牽引治療組。
吳氏等[29]觀察腹針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療效,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治療組采用腹針療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針刺方法。治療組主穴取天地針(中脘、關元)、商曲,配穴取滑肉門、上風濕點、上風外點、神闕等,針刺時采用候氣、行氣、催氣三部法。對照組取風池、頸夾脊穴,隨證配取其他體穴,留針30min,起針后用當歸液4ml、紅花液4ml、VitB1100mg于頸部或上肢穴位注射,5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d ,共治4個療程。結果治療組治愈率、總有效率分別為80%、100%,對照組為55%、95%,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05),兩組治愈療程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說明與常規(guī)針刺法相比,腹針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療效更高,見效更快。
郭氏等[30]采用薄氏腹針治療頸型頸椎病63例,主穴取天地針(中脘、關元),配穴取商曲(雙)、滑肉門(雙)、神闕(加TDP局部照射),按常規(guī)消毒后,中脘、關元深刺,商曲淺刺、滑肉門中刺,頸椎退行性變加建里,肩部強痛在商曲與滑肉門連線中間淺刺一針。結果治療后比治療前MPQ各項指標均有明顯改善(P<0001),總有效率96 8%,3個月復發(fā)率為8 3%,平均治愈天數(shù)為5.6天。說明薄氏腹針對頸型頸椎病療效好,見效快,復發(fā)率低。
薄氏等[31]通過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研究,觀察腹針對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療效,將300例患者隨機分配到腹針試驗組和牽引對照組,試驗組以規(guī)范的統(tǒng)一處方腹針治療,穴取天地針(中脘、關元)等;對照組采用枕—頜式坐位頸椎牽引帶進行懸吊牽引。在療程結束時和治療結束后的90天分別統(tǒng)計近遠期療效,結果腹針試驗組的近遠期總有效率分別為97.3%、92.7%;牽引對照組分別為82.0%、82.0%,兩組相比差異均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 01),腹針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近遠期療效均較好,且療程短,操作簡便。
薛氏[32]將7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5例,治療組采用腹針治療,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商曲(雙)、滑肉門(雙)、下脘上(下脘穴上5分)、氣穴(雙)。對照組取風池(雙)、頸2-6夾脊穴(每次選2對)、肩中俞(雙),針刺得氣后采用常規(guī)電針療法,3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結果兩組痊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兩組治愈病例療程比較差異亦有顯著性意義(P<0.05),說明腹針治療本病療效好、療程短。
2.2腹針結合手法
弓氏等[33]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98例,治療組51例采用腹針結合頸椎松動術,頸部關節(jié)松動術以澳大利亞Maitland的手法為主,腹針主穴取天地針(中脘、關元)、商曲(雙)、滑肉門(雙 )等,對照組47例取相應病變的頸夾脊穴、風池、百會、印堂、頭維、四神聰、雙側暈聽區(qū)等穴,用電針療法,兩組患者1天1次,10次為一個療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8%,平均治愈時間為12.5天;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2%,平均治愈時間為25.6天。兩組結果比較有顯著性差異,說明腹針結合頸椎松動術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好,見效快。
陳氏等[34]采用腹針療法加正骨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40例,腹針主穴取天地針(中脘、關元),配穴取商曲(雙)、滑肉門(雙 ),對某些臨床癥狀易反復,或單獨行腹針療效差,且頸椎椎旁有明顯隆起、壓痛點者配用正骨復位手法,結果痊愈37例,有效3例,有效率100%,最短治療次數(shù)1次,最長16次。療效顯著。
2.3腹針加頸牽引
曹氏[35]治療頸椎病患者200例,隨機分為單純頸牽引對照組和頸牽配合腹針治療組。治療組98例患者頸牽后給患者施腹針治療,主穴取天地針(中脘、關元),配穴取商曲(雙)、滑肉門(雙)、神闕(加TDP局部照射)等,用平補平瀉法,病程短用淺刺,病程長用深刺,10次為1療程。2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結果顯效60例,有效30例,無效8例,優(yōu)于單純頸牽引治療(P<0.05),提示頸牽配合腹針對頸椎病有較好的療效。
陳氏等[36] 將91例確診為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0例,采用牽引配合腹針治療,腹針取天地針(中脘、關元)為主穴,配穴取雙側商曲、患側滑肉門、患側上風濕點、上風濕外點,針刺時采用候氣、行氣、催氣三部法。對照組41例,采用單純坐位枕頜帶牽引。兩組患者均每天治療1次,7天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療效統(tǒng)計顯示:臨床治愈率、總有效率治療組分別為66.0%、98.0%,對照組分別為34.2 % 、92.7%。兩組臨床治愈率及臨床治愈平均天數(shù)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1,P<0.05), 說明牽引配合腹針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具有療效好,見效快的特點。
3.頭針療法
3.1單純頭針
秦氏等[37]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58例,其中頭針治療組28例,取穴陰陽點(即百會穴)、心區(qū)、頸前區(qū)、枕項區(qū)、血線、風線,一般一區(qū)3針,隨癥加減。留針1~2h。對照組30例單純體針針刺,取風池、相應夾脊(C1~7兩側旁開0.5寸)穴。兩組患者均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均治療3個療程后作治療前后療效觀察,結果顯示,頭針組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
夏氏等[38]采用頭針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56例, 取頂枕帶上1/3(雙側)、頂后斜帶(病灶對側)、額中帶、頂中帶等,隨癥配取其他穴區(qū),用小幅度提插法補法,行針時配合頸部松懈,患者頭部前后左右自主運動,每次行針3~5分鐘,間隔15分鐘再行針1次,留針2~12小時,隔天1次,6天為1療程。對照組31例,按內(nèi)科臨床治療予以血管擴張劑如煙酸、丹參片等藥。統(tǒng)計結果顯示, 治療組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發(fā)現(xiàn)頭針較之藥物,具有療效快、效果好、操作方便的特點,是一種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較好的方法。
3.2頭針配合體針
李氏等[39]采用頭針配合體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72例,體針取風池(雙)、百會、C2-6夾脊、外關(雙);頭針取平衡區(qū)(雙)、暈聽區(qū)(雙)。結果痊愈49例(68%),顯效14例(19%),有效6例(8%),無效3例(4%),總有效率96%。治療前后TCD比較表明,椎動脈(VA)、基底動脈(BA)的血流改善顯著(P<0.01),療效明顯肯定。李氏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治療的關鍵是通過改善椎—基底動脈的供血狀況來調(diào)節(jié)腦部的血液循環(huán),特別是小腦及前庭部的供血。
3.3頭針加音樂電療
黃氏[40]采用頭針加音樂電療治療50例頸椎病患者,取得顯著的效果,取穴頭針感覺區(qū)(上1/5及中2/5),針刺后接通SHARPG型音樂電療機,調(diào)節(jié)YZJ電療儀給予中等刺激,讓病人帶上耳機聽音樂,約40分鐘每次,每日一次,15次為一個療程。結果顯效38例,進步1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100% 。
3.4頭針配合艾灸
盧氏[41]將85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0例,采用頭皮針與艾灸結合之療法,頭皮針以頂中線、額中線、額旁1線為主穴,艾灸用自制的灸箱灸督脈、足太陽經(jīng)在頸部之循行處、任脈在脘腹部之循行處等部位;對照組35例,采用尼莫地平、丹參及頸復康等藥物治療。10天為1療程,3療程歷程后評定療效。結果:頭皮針配合艾灸之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證明頭皮針配合艾灸治療本病效果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3.5頭針配合推拿
王氏等[42]在臨床上采用推拿結合頭三針冶療頸性眩暈87例,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頭針取穴為暈聽區(qū)、血管舒縮區(qū)、后頂穴,然后施按摩手法,并囑咐患者治療間期自我鍛煉,佩戴頸托保護頸椎,保持頸部正確姿勢,避免長時低頭坐位,堅持行自我推拿治療等。結果痊愈65例(74.71%),好轉6例(6.9%),無效1例(1.15%),總有效率98.85%。
4.手針療法
4.1手穴單針
田氏等[43]采用手穴單針療法治療頸椎病89例,取穴少而精(一般每次一、二穴),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如肩背疼為主者,取食指掌指關節(jié)橈側赤白肉際處;頭暈痛、惡心耳鳴為主者,取中指第2關節(jié)背側靠食指處;頸背疼痛為主者,多采用于背食指與中指之間掌指關節(jié)處。針刺手法多宜強(以患者之感應為主),,施提插捻轉補瀉法,捻轉數(shù)次后要做定向轉動,一般不留針,數(shù)分鐘內(nèi)拔針。89例患者均按12~14天為1療程,一般治療1~3個療程。結果治愈30例(33.7%),顯效37例(41.6%),好轉19例(21.3%),無效3例(3.4%),總有效率96.6%。田氏認為其方法簡單、易掌握,且療效好;針刺數(shù)量的多少與療效關系并不成正比,而辨證準確,取穴精當,刺激適宜,并使之產(chǎn)生陽性感傳,氣至病所才是治愈疾病的關鍵。
4.2手針加灸
劉氏[44]治療77例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其中治療組42例采用先用艾灸,再以手針配合活動患部的方法治療,手針取后溪、腕骨、養(yǎng)老、中渚、肩后、頸中、頸重等穴,一般取對側穴位,行強刺激捻轉手法;對照組35例采用常規(guī)體針針刺法,針后加用電針。兩組均每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兩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治療組總有效率97.6%,對照組71.4%,兩組間療效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5.腕踝針療法
陳氏[45]采用腕踝針治療頸椎病105例,進針點在雙腕部上4、上5、上6,進針深度一般為平刺1.4寸,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2療程后評定療效,治愈61例(58 1%),顯效29例(27 6%),有效7例(6 7%),無效8例(7 .6%),總有效率為924%。
陳氏等[46]應用腕踝針配合氣功掌治療頸椎病60例,腕踝針進針點在雙腕部上4、上5、上6,留針過程中或拔針后用氣功掌進行頸部治療,經(jīng)2個療程治療后,治愈38例,顯效15例,有效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6%。
6.足穴按摩
董氏等[47]采用足穴按摩配合中藥外敷治療頸椎病102例,療效滿意。足穴按摩腳底反射帶,選取頸項、肩、頸椎、斜方肌、肩胛骨、膀胱、輸尿管、腎臟、腎上腺等;并自擬羌葛雙海散外敷病變部位,藥物組成為羌活、葛根、海桐皮、海風藤、蘇木、紅花、三棱、生乳沒、麻黃、細辛、防風、威靈仙、皂角、大戟、制馬錢子、生草烏、炮甲珠、血竭、冰片、樟腦、老鸛草、透骨草等。15天為1療程,間隔3天開始第2療程,全部患者同時配合頸部功能鍛煉,每日2次。結果痊愈44例(43.14%),基本痊愈33例(32.35%),好轉20例(19.61%),無效5例(4.90%),總有效率為95.10%。
杜氏等[20]觀察足底按摩及耳穴貼壓法治療頸椎病的療效,將36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9例,在局部按摩、針灸、拔罐等方法的基礎上,加用按摩足部反射區(qū)及在相應耳穴處貼壓王不留行籽。對照組采用局部按摩、針灸、拔罐等方法。結果兩組總有效率均為100%,但治療組在縮短療程及復發(fā)就診率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杜氏等認為按摩足部反射區(qū)可疏通經(jīng)氣,活血通絡,使氣行血暢,耳穴貼壓亦有此效果,兩法合施相得益彰。
7.總結與展望
微針系統(tǒng)診療法因其臨床操作簡單,應用方便,療效顯著而發(fā)展迅速。其治療方法豐富多彩,在頸椎病的治療上顯示出獨特的優(yōu)勢。其中耳穴診療法、腹針療法的應用最為廣泛,其次頭針療法、手針療法、腕踝針療法、足穴按摩等也有一定的應用。
但在頸椎病的治療上,諸如鼻針療法、面針療法、舌針療法、眼針療法等微針系統(tǒng)診療法近十年尚未見有相關臨床研究的報導。所以今后在進一步深化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的療法的基礎上,應積極開發(fā)和加強新療法的應用。
在本病的治療上,除單純應用如耳穴針刺、耳穴貼壓、腹針、頭針等微針療法,還常常采用與體針、按摩、中藥等治療方法結合的綜合療法,也顯示出顯著的療效。但各種針法與針法、取穴與取穴之間缺乏有效的治療對比,難以對各種治療方法作出確切的評價。
另外臨床治療上的療效觀測指標多為主觀癥狀,缺乏客觀、規(guī)范、統(tǒng)一的療效評定標準;有關作用機理的研究少;缺乏遠期療效的觀察與隨訪等為目前仍然存在的問題。
因此,要充分發(fā)揮針灸在鎮(zhèn)痛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加強微針系統(tǒng)診療法在臨床上的開發(fā)應用,就必須統(tǒng)一療效判定標準,對有效的療法及穴位進行篩選統(tǒng)一,總結其作用規(guī)律,引入其他研究領域的實驗技術及方法,探索相應的客觀實驗指標,使各種療法的療效更具可比性,加強對其作用機理的研究,注意遠期療效的觀察與隨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