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ǘ)子宮內膜異位癥
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是指子宮內膜異位于子宮以外的組織及器官,如卵巢、子宮直腸窩、輸卵管、子宮漿膜、子宮韌帶、直腸、膀胱、子宮頸、陰道、外陰、腹股溝、腹部手術瘢痕、盆腔淋巴結等。一般好發(fā)于青年婦女和不孕癥婦女。主要癥狀為痛經。醫(yī).學 全在.線提供www.med126.com
最多見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為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常見于卵巢表面,且多為雙側性。因引起局部纖維組織增生而常形成結節(jié)狀腫物。異位的子宮內膜在卵巢激素作用下,可發(fā)生周期性變化,隨月經反復出血,在局部形成充滿“血液”的囊性腫物,即所謂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囊內含棕紅色粘稠的變性血性液體,似巧克力糊、稱巧克力囊腫。鏡下,在其囊壁內往往可找到子宮內膜腺體及間質。由于經血不斷產生和聚集,囊腫可繼續(xù)增大,囊內壓不斷增高,引起臨床癥狀。囊腫也可破裂,引起腹腔出血和附近組織粘連。其次為子宮直腸窩子宮內膜異位癥,常引起嚴重粘連,并往往形成紫褐色結節(jié)狀腫物。
組織發(fā)生主要有兩種學說,一為種植及移植學說,認為在行經期,經血倒流至輸卵管,進入盆腔,使子宮內膜碎片種植在盆腔及腹膜表面;或經淋巴道、血道帶到淋巴結和遠隔部位;或在子宮切開或切除手術時人為地將子宮內膜移植到腹壁切口所致。另一種是體腔上皮化生學說,認為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是由于器官本身局部的體腔上皮化生而來,這種可能性較小。
三、子宮腫瘤
(一)子宮平滑肌瘤
子宮平滑肌瘤(leiomyoma)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多見于30~50歲婦女,20歲以下罕見,絕經后肌瘤可逐漸萎縮。其發(fā)生可能與過度的雌激素刺激有關。臨床上多數(shù)患者可無癥狀,若出現(xiàn)癥狀,則表現(xiàn)為月經過多及局部腫塊等。
病變
肉眼觀,肌瘤可以生長在子宮任何部位,常位于子宮壁內(肌層內肌瘤)、漿膜下(漿膜下肌瘤)或粘膜下(粘膜下肌瘤)?蓡伟l(fā)或多發(fā),常為多個,其數(shù)目多少不等,常見為數(shù)個、乃至十數(shù)個或數(shù)十個,稱多發(fā)性平滑肌瘤。肌瘤的大小可極為懸殊,小的在顯微鏡下才可檢見,大的如成人拳大或更大,甚至可充滿整個腹腔。肌瘤多呈球形或融合成不規(guī)則形,質較硬,界限明顯,但無明顯包膜(圖13-7)。切面上,瘤組織常呈灰白色,編織狀或旋渦狀,當肌瘤生長較快或供血不足時,可發(fā)生各種繼發(fā)性改變,如玻璃樣變、粘液變、囊性變、水腫及出血、壞死等。
圖13-7 子宮平滑肌瘤
多個肌瘤結節(jié),位于肌壁內、粘膜下及漿膜下,境界分明,宮腔受擠壓呈裂隙狀
鏡下,瘤細胞與正常子宮平滑肌細胞相似,但肌瘤細胞核比較密集,常排列成縱橫交錯的不規(guī)則束狀或成編織狀。核大多呈長桿狀、兩端鈍圓或圓錐形,染色質纖細。肌細胞間有不等量的結締組織。每10個高倍(400倍)視野核分裂像少于5個者一般為良性。有少數(shù)病例瘤細胞核增多、致密,核大活躍,染色質粗,無核分裂像,稱細胞性平滑肌瘤(cellular leiomyoma)。子宮平滑肌瘤的惡變率很低,據(jù)報道為0.2%~0.5%,多見于年齡較大、生長較快與較大的肌瘤。如果核分裂像每個高倍視野達10個以上或有肌層及血管浸潤者應診斷平滑肌肉瘤。
(二)子宮體癌
子宮體癌又稱子宮內膜癌(carcinoma of endometrium),較常見,占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20%~30%。近年來子宮體癌的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多發(fā)生在50歲以上絕經期和絕經期后婦女。病因未明,一般認為與雌激素長期持續(xù)作用有關。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不規(guī)則陰道流血。
病變
肉眼觀,分彌漫型及局限型兩種。彌漫型的子宮內膜呈彌漫增厚,不規(guī)則形、息肉或菜花狀,質脆,常見出血、壞死或潰瘍形成。癌組織浸潤肌層,深淺不一(圖13-8)。局限型多位于宮底或宮角,后壁多于前壁,常呈息肉狀伴肌層浸潤。
圖13-8 子宮體腺癌(彌漫型)
癌組織彌漫浸潤子宮壁,且部分突入子宮腔中形成大不不等的乳頭狀腫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