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考研醫(yī)學院校執(zhí)業(yè)醫(yī)師執(zhí)業(yè)藥師執(zhí)業(yè)護士衛(wèi)生資格
醫(yī)學圖譜資源下載醫(yī)學英語臨床技能理論教學藥學理論
論壇網校博客
網站地圖
最新更新
主站精華
論壇精華
...
執(zhí)業(yè)醫(yī)師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執(zhí)業(yè)醫(yī)師 >> 實踐技能 >> 復習指導 >> 正文:執(zhí)業(yè)醫(yī)師實踐技能操作技能考試-基本操作技能(第二站考試內容)
    

執(zhí)業(yè)醫(yī)師實踐技能操作技能考試-基本操作技能(第二站考試內容)

來源:醫(yī)學全在線 更新:2006-5-27 執(zhí)業(yè)醫(yī)師論壇

 

第1節(jié) 無菌操作
1. 腹會蔭聯(lián)合直腸癌根治術的消毒順序是什么?
先是腹部 然后是會蔭部 會蔭部的消毒是由邊緣到中心

2. 簡述組織的修復過程。
修復可分為兩種不同的過程和結局:
(1)由損傷部位周圍的同種細胞來修復,稱再生。又可分為生理性再生及病理性再生。
(2)由纖維結締組織來修復,稱為纖維性修復。
組織(損傷)的修復過程一般分為:
(1)炎癥期:受傷后傷口或組織裂隙內為血凝塊所充填,其周圍組織發(fā)生急性炎癥。如果不并發(fā)感染,損傷性炎癥一般在傷后48~72小時達高峰,以后逐漸消退。
(2)、增生期:傷后局部組織細胞增生,其機理可能與炎癥反應刺激、失去組織細胞間的接觸性抑制或抑素和釋放傷口激素等有關。傷后6小時,傷口邊緣可出現(xiàn)成纖維細胞、肌成纖維細胞;約24~48小時有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可逐漸形成新生的毛細血管。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新生血管等共同構成肉芽組織,填充組織裂隙,原有血凝塊,壞死組織等可被酶分解、白細胞吞噬、吸收或從傷口排出。成纖維細胞能合成前膠原和氨基多糖,肉芽組織內的膠原纖維逐漸增多,硬度與張力強度隨之增加。肉芽組織終于變成纖維組織(瘢痕組織),架接于斷裂的組織間,即瘢痕性修復。
(3)塑形期:經過增生期,傷口可以初步愈合,隨著機體狀態(tài)好轉和活動恢復,主要通過各種酶的作用和運動應力作用,調整修復性組織以適應生理功能。瘢痕組織內的膠原纖維可減少和調整排列,使其軟化而不影響張力強度。至此,創(chuàng)傷修復過程遂告完成。

3. 描述傷口的分類及愈合的分期。
(一)清潔傷口 通常是指“無菌手術”(如甲狀腺切除術、腹股溝疝修補術等)的切口,縫合后一般都達到—期愈合。意外創(chuàng)傷的傷口難免有程度不等的沾染,但經過處理后可能使其沾染減少、甚至交成清潔傷口。

(二)沾染傷口 是指沾有細菌、但尚未發(fā)展成感染的傷口。一般認為傷后8小時時以內處理的傷口屬于此類。但傷口沾染變成感染,不僅僅與處理時間相關。如傷口沾染嚴重或細菌毒性強,在4—6小時即可變成感染,已不宜按沾染傷口處理。而頭面部傷口,因其局部血循環(huán)良好,傷后12小時或更多時間內仍可按沾染傷口處理。其他部位的傷口,如果沾染較少、失活組織不多(如刀刃切傷)、傷后早期注射抗生素,傷后處理時間稍遲也仍可按沾染傷口處理。

(三)感染傷口 包括延遲處理的開放性創(chuàng)傷、膿腫切開、手術切口感染等,有滲出液、膿液、壞死組織等,周圍皮膚常有紅腫。傷口須經過換藥(敷料交換)逐漸達到二期愈合。
(1)一期愈合 傷口經過縫合或本來裂隙很小,其邊緣對合良好,上皮迅速再生連接,愈合時間一般是一周左右。局部只有很少量的瘢痕組織,功能良好。
(2)二期愈合 傷口較大(末作處理)或并發(fā)感染等,主要是通過肉芽組織增生和傷口收縮達到愈合,又稱瘢痕愈合,愈合時間較長。因為缺少皮膚,且短痕常有收縮,外觀和功能(出汗、感覺、彈性等)均不及一期愈合。某些傷口先保持開放24—72小時,引流其分泌物,確認無明顯感染后予以結合。這樣處理?蛇_到近似一期的愈合,雖瘢痕組織稍多,但比較二期愈合時間縮短,功能也較好。

(一)炎癥期 受傷后傷口或組織裂隙內為血凝塊所充填,其周圍組織發(fā)生急性炎癥。如果不并發(fā)感染,損傷性炎癥一般在傷后48—72小時達高峰,然后逐漸消退。

(二)增生期 傷后局部組織細胞增生,其機理尚未完全了解,可能與炎癥反應的刺激、失去組織細胞問的接觸性抑制或抑素(抑制細胞增生的因子)和釋放傷口激素(能刺激絲裂活動)等相關。傷后6小時左右,傷口邊緣可出現(xiàn)成纖維細胞、肌成纖維細胞;約24—48小時有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可逐漸形成新生的毛細血管。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新生血管等共同構成肉芽組織,可充填組織裂隙。而原有的血凝塊、壞死組織等,可被酶分解、白細胞吞噬、吸收或從傷口排出。成纖維細胞能合成前膠原和氨基多糖,肉芽組織內的膠原纖維逐漸增多,其硬度與張力強度隨之增加。肉芽組織終于變?yōu)槔w維組織(癱痕組織),架接于斷裂的組織之間,即癡痕性修復。同時,還有上皮細胞、成骨細胞或成軟骨細胞等增生,故傷口邊緣皮膚(或粘膜)可新生上皮、骨折斷端間可形成骨痂等等。各種損傷后的增生期時間長短不一,多數(shù)為4—8周。

(三)塑形期 經過增生期,傷口可以初步愈合。然而修復創(chuàng)傷的瘢痕組織、骨痂等,在數(shù)量上、硬度與張力強度上并不一定適應生理需要。隨著機體狀態(tài)好轉和活動恢復,主要通過各種酶的作用和運動應力作用,調整修復性組織以適應生理功能。瘢痕組織內的膠原纖維可減少和調整排列,使瘢痕軟化而并不影響張力強度。至此,創(chuàng)傷修復過程遂告完成。

4. 戴干手套和濕手套時穿手術衣的順序為什么不同?
防止將手術衣弄濕

5. 戴好干手套后用無菌鹽水沖洗的目的是什么?
沖洗滑石粉

第2節(jié) 吸氧術
1.如何選擇吸氧方法?
1) 鼻導管給氧:插入較深,不易滑出,適合神志不清或昏迷病人
2) 導氣管給氧:適用于失去知覺者。
3)鼻塞法:適用于需較長時間給氧者,如心肌梗死,休克等。
3) 面罩給氧。但適合于過度通氣而引起的低氧血癥患者的給氧治療。
4) 面帳及氧氣帳給氧(適用于小兒)。
5) 環(huán)甲膜穿刺給氧:只能作為提供有效通氣的暫時措施。
6) 食道封閉導管:只宜作為對昏迷無自發(fā)呼吸者在不能作氣管內插管時的一種暫時手段。
7) 氣管內插管:昏迷無自發(fā)呼吸者。
8) 氣管切開置管: 為較理想的人工氣道。

2. 吸氧在流量方面應注意哪些問題,哪些病人適于高流量?哪些病人適于低流量?
對彌漫性肺間質性肺炎、間質性肺纖維化、肺間質水腫、肺泡細胞癌及癌性淋巴管炎的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彌散損害、通氣/血流比例失調所致的缺氧,并刺激頸動脈竇、主動脈體化學感受器引起通氣過度,PaCO2偏低,可給予吸較高氧流量濃度(35%一45%),糾正缺氧,通氣隨之改善。但晚期患者吸高濃度氧效果較差。

缺氧和二氧化碳滯留并存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應以低流量、低濃度持續(xù)給氧為宜。慢性缺氧病人長期二氧化碳分壓高,其呼吸主要靠缺氧刺激頸動脈體和主動脈弓化學感受器,沿神經上傳至呼吸中樞,反射性地引起呼吸。若高流量高濃度給氧,則缺氧反射性刺激呼吸的作用消失,導致呼吸抑制,二氧化碳滯留更嚴重,可發(fā)生二氧化碳麻醉,甚至呼吸停止。故掌握吸氧濃度至關重要。

3.吸氧在時間長短方面應注意哪些(舉例加以說明)?
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病低氧血癥患者來說,為了取得較好的氧療效果,每日至少吸氧15小時以上;如果每日吸氧24小時,效果更好。重癥缺氧病人應24小時持續(xù)給氧。這些病人應在監(jiān)測下進行氧療,避免發(fā)生氧中毒。

長時間吸高濃度氧可產生氧的毒性作用,影響到肺、中樞神經系統(tǒng)、紅細胞生成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及視網膜,其中最重要的是氧對呼吸器官的副作用。一般情況下連續(xù)吸純氧6小時后,即可出現(xiàn)惡心、煩燥不安、面色蒼白、咳嗽、胸痛;吸氧24小時后,肺活量可減少;吸純氧1-4天后可發(fā)生進行呼吸困難。氧中毒的程度主要取決于吸入氣的氧分壓及吸入時間。

目前認為吸入60%~70%的氧在101.325kPa下可安全使用24h;40%~50%的氧則能繼續(xù)使用24h;如吸氧濃度大于40%,2~3天后氧中毒的可能性大為增加。所以對需要氧療的患者應有的放矢,不能因低氧血癥而盲目提高氧濃度(如有肺內右向左分流的存在,提高吸氧濃度無效)。

第3節(jié) 吸痰術
1. 如何選擇吸痰方法?
一、目前多采用電動機械管理系統(tǒng)吸痰,可謂最佳方法。
二、腳踏吸引器吸痰:在無電源情況下不能使用電動吸引器,可采用腳踏吸引器進行吸痰。
三、注射器吸痰:在無上述設備而需急救吸痰時。
四、口吸:當病人的生命受到極其嚴重威脅,又無上述設備進行吸痰時,可進行口對口吸痰術。

2. 重癥昏迷病人吸痰應注意什么?
昏迷病人可用壓舌板或開口器先將口啟開,再行吸引。如氣管內吸痰,待病人吸氣時,快速將導管插入,自下而上邊退邊左右旋轉導管,消除氣道分泌物,并注意觀察病人的呼吸。在吸引過程中,如病人咳嗽厲害,應稍等片刻后再行吸出。并隨時沖洗吸引管,以免痰液堵塞。

3. 意識清楚的病人能否吸痰?
可以

第4節(jié) 放置胃管
1. 如何防止胃管進入氣管?
在下胃管時囑病人作吞咽動作,同時將胃管送下至45—55cm處;昏迷病人應先將病人頭向后仰,插至咽喉部,需用一手托起頭部,使下領靠近胸骨柄(以增加咽喉部通道的弧度)再插至需要的長度

2. 胃管進入氣管和胃內有何不同?
(1)將胃管外口置于水杯中,如無氣泡連續(xù)出現(xiàn),多說明已在胃內,若有氣泡連續(xù)出現(xiàn),且與呼吸相一致,表示已誤入氣管內。
(2)向胃管內注入少量空氣,同時用聽診器于病人上腹部聽診,如聞氣過水聲,可判斷為胃管進入胃腔。

3. 放置胃管應注意哪些問題?
一 在下胃管時囑病人作吞咽動作,同時將胃管送下至45—55cm處;昏迷病人應先將病人頭向后仰,插至咽喉部,需用一手托起頭部,使下領靠近胸骨柄(以增加咽喉部通道的弧度)再插至需要的長度

二檢查胃管置:入位置下至需要的長度后檢查胃管置入位置: 1 用注射器抽吸,有胃液抽出,證明胃管在胃里;2 用注射器從胃管末端注入10mL空氣,同時置聽診器于劍突下,能聽到氣過水聲,證明胃管在胃里

[1] [2] [3] [4] 下一頁

...
評論加載中...
網 名: (必填項)
評論內容: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08,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不做學術交流考試咨詢
皖ICP備060070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