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歌】便毒生于腿縫間,忍精瘀血怒傷肝,堅硬木痛寒熱作,初汗次下灸之痊。
【注】此證又名血疝,又名便癰,無論男女,皆可以生。發(fā)于少腹之下,腿根之上折紋縫中,經(jīng)屬肝、腎。由強力房勞,忍精不泄,或欲念不遂,以致精搏血留,聚于中途,壅遏而成;或為暴怒傷肝,氣滯血凝而發(fā)。初如杏核,漸如鵝卵,堅硬木痛,微熱不紅,令人寒熱往來,宜荊防敗毒散汗之;若煩躁作渴氣郁者,宜山甲內(nèi)消散以消解之;若過于堅硬大痛者,宜紅花散瘀湯舒通之。前藥用之不應(yīng)者,宜九龍丹攻之f1411.cn/yaoshi/;若無痛無熱,則不可攻下,宜陽燧錠日灸五、七壯,以或軟、或消、或潰為止。膿勢將成,不可強消,宜黃耆內(nèi)托散托之;甚虛者,托里透膿湯。既潰宜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
,因證用之。外用五色靈藥撒之,化腐煨膿;兼琥珀膏
、萬應(yīng)膏貼之,生肌斂口。斯證潰后,即名魚口。因生于折紋縫中,其瘡口潰大,身立則口必合,身屈則口必張,形如魚口開合之狀,故有魚口之名。但此毒系忍精不泄,及怒氣傷肝而成。至于生楊梅而兼有便毒者,另詳注于楊梅門。
方劑:紅花散瘀湯
連翹(去心)蘇木穿山甲(炙研)石決明僵蠶(炒)乳香貝母(去心,研,各一錢)黑牽牛(二錢)
酒、水各一鐘,煎八分,空心服;行五、六次,方
食稀粥補之。
【方歌】紅花散瘀消堅硬,便毒初起腫痛添,歸刺軍翹蘇木甲,石決僵蠶乳貝牽。
又方:黃耆內(nèi)托散
組成:黃耆(二錢)白術(shù)(土炒,一錢)
當歸川芎(各二錢)
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方歌】黃耆內(nèi)托醫(yī)便毒,腫盛不消托潰良,白術(shù)歸芎銀皂刺,天花瀉草刀同劻。
又方:荊防敗毒散(見項部腦疽)
山甲內(nèi)消散(見腹部中脘疽)f1411.cn/wsj/
九龍丹(見前懸癰)
陽燧錠(見卷首烙法)
托里透膿湯(見頭部侵腦疽)
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五色靈藥、萬應(yīng)膏
(俱見腫瘍門)
琥珀膏(見頭部發(fā)際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