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黃河醫(yī)話里的一篇文章,題目是瘀黃治驗。趙某,病已半年,久黃不退而來就診。據(jù)稱病初經(jīng)西醫(yī)院診斷為梗阻性
黃疸,疑為胰頭癌引起的,經(jīng)剖腹探查,未發(fā)現(xiàn)腫瘤。近日精神萎靡,體重減輕,全身黃疸色暗,倦怠乏力,胃呆納少,溺黃便溏,肝腫大平臍,質硬而觸痛,脾亦腫大,舌絳,苔黃白兼見,脈弦。服西藥及中藥
茵陳蒿湯、茵陳乃屬濕熱發(fā)黃,由于濕熱滯留日久,侵及血分而致血瘀,若清濕熱,血分瘀滯不化,則黃疸不愈;只化瘀滯,
肝膽濕熱不除,則黃疸亦不能除。治療應化瘀滯,清濕熱,兩相兼顧。予丹梔
逍遙散加
三七、茵陳治之,方用三七6克(沖),
云苓10克,茵陳10克,
丹皮10克,
梔子10克,
柴胡10克,
當歸10克,
赤芍10克,
白術10 克,
甘草3克,水煎服,日一劑,分2次。服藥2月,黃疸消退,肝脾腫大恢復正常,病愈恢復工作。
這個病人用了活血化瘀的方法后,見效了。
下面再看。金匱黃疸篇 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傷寒論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
茵陳蒿湯主之
醫(yī)圣早已明言,黃疸的病因有瘀有熱。那么我們治黃疸自然要用活血化瘀的方藥了
-------------------
本例脾虛比較明顯,
茵陳蒿湯中
大黃雖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但也有通腑瀉下的作用,對脾虛明顯之證不合適,故無效。后來的丹梔
逍遙散加味中其實就合用了茵陳蒿湯去大黃,之所以去大黃,是因為對脾虛明顯之證不合適,并用白術、
茯苓補脾,另外活血的作用加強了,且符合肝脾不和的病機。
我這樣說不知對不對,請樓主和大家指正。
-------------------
-------------------
精神萎靡,體重減輕,全身黃疸色暗,倦怠乏力,胃呆納少,溺黃便溏諸癥提示此為寒濕發(fā)黃,可從茵陳朮附湯或茵陳理中湯來思考,當然尚需結合脈象來看
另外瘀熱在裏提示濕熱疫毒留於血分而造成瘀,關幼波教授治肝的體會便是:治黃先治血,血行黃易卻
唐容川亦云:便見黃皆發(fā)於血分,凡氣分之熱不得稱瘀
所以臨床上是可依脈證選加化瘀藥
-------------------
黃疸有少陰黃,陽明黃,太陽黃,太陰黃,少陽黃!
茵陳確實是退黃專科藥
但是前提是正確的引經(jīng)
陽明黃茵陳蒿湯(大黃本身活血化瘀)這是有中成藥注射液的
但是太陽黃
麻黃連翹赤小豆(赤小豆乃血分藥)湯
少陽
黃梔子柏皮湯
陰黃茵陳術附湯(真武湯變方罷了,白術也有活血化瘀功能)
這方面因為基本沒人找我看過;不敢妄談經(jīng)驗
但是從一些實例看
用對了引經(jīng)藥
退黃不在一周內見顯效
那就是失敗了
比如醫(yī)學生陸道周見過的真實案例
再有病患黃疸,住院經(jīng)久,屢治乏效,中醫(yī)消化科名醫(yī)馬XX診治(上海名醫(yī)
黃文東之學生,與學不稱,作孽先師),處方疏肝利膽,三月而無寸功,后轉肝科,如何診治不詳,后轉外科,吾又遇之,外科名中醫(yī)朱XX診治,又處疏肝利膽方,無效當是理所當然,后手術插管,膽汁引流,黃疸仍無寸減。吾言其證之大概,全身黃疸,其色晦暗不明,四逆,時有低熱流連,神馳體倦,食欲不振,舌淡胎白,脈沉微。后全院會診,有蘇醫(yī)師以陰黃論治,處茵陳術附湯,一劑黃退。各位看官,莫作感慨,蘇醫(yī)師醫(yī)術并非高明,此皆一般學者當識之證,一非疑二非難。而馬朱二醫(yī)皆是當下滬上名醫(yī),而學識淺陋,如此一劑可廖之證,論治半載,不知混跡醫(yī)林四五十載,功用何處?師承皆是名師,不知如何向學?
還有劉渡舟老所說少陽黃梔子柏皮湯一劑知;也是很著名的例子
從這些實例看;經(jīng)絡是客觀存在的
經(jīng)方醫(yī)學我建議改全稱為經(jīng)絡方證醫(yī)學
就像現(xiàn)代物理學的場論
當然我以為不能夠和針灸的經(jīng)絡簡單的劃等號
此案我會這樣處方:少陽太陰夾淤血
梔子
黃柏丹參澤蘭(關幼波配伍經(jīng)驗)當歸(化瘀必須補血)白術
沙參甘草茵陳
取梔子柏皮湯+理中+?扑
但是要回避峻烈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