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原文第六條
百合洗方中提到“洗已,食煮餅,勿以鹽豉也”!爸箫灐币辉~,宋代龐安時在《
傷寒總病論》中謂“煮餅是切面條湯,煮水淘過,熱湯漬食之。”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yī)藥教材《金匱要略》對“煮餅”亦謂之“煮淡面條之類”。
為了進一步探討“煮餅”的確切涵義,筆者現(xiàn)考證如下:
煮餅的歷史淵源
餅,《說文解字》注解為“餅,面餈之,從食、并聲”!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則解釋為“扁圓形的面制食品;像餅的東西”。我國面點小吃的歷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當時已有石磨,可加工面粉,做成粉狀食品。
煮餅,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釋為“白湯餅”,丹波元簡《金匱玉函要略輯義》引張師正《倦游錄》云“凡以面食煮之,皆謂湯餅”;我國科學家考察斷定面條已有4000多年歷史。由此可推出張仲景時代已有面條存在,然而古代卻沒有“面條”之稱。由此筆者推斷“煮餅”即為張仲景故鄉(xiāng)河南歷史流傳下來的地方小吃“水烙饃”,這與孫思邈和張師正均做“湯餅”的提法相吻合。古漢語中“湯”即為沸水,這種薄餅的做法更似仲景所說的“煮餅”。其做法為:先和好面,碾成薄薄的一層餅,待水煮沸后,把做好的面餅平放在鍋箅子上,薄餅就像在水上煮一樣,合上鍋蓋,稍停片刻即可取出食用,這種做法用“煮餅”稱之很形象,也很貼切,對于取類比象應用廣泛的古代中國更易被世人所接受。同時這種餅在吃時,人們習慣在薄薄的餅子上抹上一層咸豆豉食用,這與原文“食煮餅,勿以鹽豉也”相呼應。
這種薄餅做法簡單方便,加咸豆豉可以提高食欲,而淡面條則不能,并且會引起脾胃虛弱者的
嘔吐。但食用薄餅不宜過量,否則會引起食積。
煮餅的現(xiàn)代營養(yǎng)醫(yī)學
煮餅亦為
小麥面粉經(jīng)過高溫加工而成,其營養(yǎng)成分主要為
淀粉、
麥芽糖,并富含
氨基酸及微量元素。淀粉在人體內(nèi)易被消化吸收,而麥芽糖可直接被人體胃腸道吸收。食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對消化能力減退和消化功能障礙的病人的康復有利。同時小麥含豐富的蛋白質(zhì),尤其適合兒童、老人及腸胃消化不良的人食用,這對身體虛弱的“
百合病”(百合病是一種精神恍惚、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和食欲時好時差,以及口苦、尿黃、脈象微數(shù)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疾病)人尤為適宜。煮淡面條時,一部分的營養(yǎng)成分被稀釋在面湯里,若單吃淡面條不喝湯,不能完全把面食的所有營養(yǎng)成分吸收,若喝湯卻又會和喝粥一樣引起發(fā)汗,不利于百合病人的恢復(百合病病人陰虛,不宜發(fā)汗),而以豫南地區(qū)小吃“水烙饃”的做法來食用,就避免了食用“煮淡面條之類”發(fā)汗的弊端。
煮餅在中醫(yī)學上的意義
《金匱要略·百合病》原文第六條百合洗方中提到“洗已,食煮餅,勿以鹽豉也”。說到煮餅自然想到小麥,小麥為五谷之一,早在梁代陶弘景《本草經(jīng)集注》中就有對它治療疾病的記述“小麥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止燥渴咽干,利小便,養(yǎng)肝氣,止漏血、唾血。以作麴,溫,消榖止。灰宰髅,溫,不能消熱止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小麥面,醫(yī)方中往往飛用羅面,取其無石末而性平易爾,陳麥面水煮食之無毒。以糟發(fā)脹者,能發(fā)病發(fā)瘡,惟作蒸餅和藥,取其易消也”。張仲景在這里之所以用煮餅,一方面可能考慮這種面食可迅速做好,方便食用;再者煮餅具有小麥的止燥渴咽干,對百合病經(jīng)月不解而致的口渴有積極的治療作用。更重要的一點是,它可以微微生津而不傷陰,不像喝稀粥那樣令人發(fā)汗,對于剛用百合洗方洗過,腠理打開的患者,易引邪入里,加重病情。而面餅卻可以微微生津增加陰液,不會使邪入腠理,而食用煮淡面條則不具有像食面餅這樣類似的功能。
從以上考證我們可以得出:張仲景在《金匱要略·百合
狐惑陰陽毒脈證治第三》原文第六條百合洗方中提到的“煮餅”,即為現(xiàn)今豫南地方小吃“水烙饃”,而非簡單的“煮淡面條之類”。
-----------於細微處考證,盡顯學士功力。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