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二儀含象,三才貫形,五體以類于五行,六腑乃同于六呂,人之肉也,則脾之所主,人之皮膚,則肺之所管,膚肉受病,皆繇滋味而與衣服,衣服濃暖則表之呼寒,滋味失度。
則腑臟皆熱,腑f1411.cn/kuaiji/臟既擁,則血脈不流,血脈不流,則毒瓦斯偏注湊于俞穴,俞穴之所,陰陽會津承虛伏守,必煮其血,血敗即潰肉,肉腐而成膿,實則為癰,浮則為腫也。若兼腎肝虛熱,遂成疽成 矣,且疽則附骨, 則著筋,凡曰癰疽,脈皆有狀,有浮有滑,有數(shù)有澀,有弱有沉,浮為陽虛,滑為陽實,數(shù)為陽燥,澀為陰寒,弱為陰虛,沉為陰堅,三陽三陰之脈也,若三部之中,脈有一陰一陽復(fù)結(jié)為失常經(jīng)者,癰疽之候也,且脈法,心洪肺浮,肝弦腎沉。若肺肝心俱至,即發(fā)癰疽,何以言之,為一陰一陽水火 焉,舊論寒熱客于經(jīng)絡(luò),血澀不通,其理乖也,論熱盡發(fā)于內(nèi)而形于外,未有外熱能入于內(nèi),而成其腫,皆繇表虛客寒所搏,故衣濃暖呼其寒,是其義也,凡癰發(fā)生,皆繇自召,一呼吸失度,二喜怒不調(diào),三飲食愆時,四陰陽乖候,犯此四者,則六腑不和,營衛(wèi)不利,營者血也,衛(wèi)者氣也,血傷寒則澀,氣傷熱則益,氣則為火,血則為水,水火相搏,遂形癰疽,故加虛則氣撮心 ,四肢顫掉,若有失而悸,此為膿不出盡之候,久即成漏,縱瘥終發(fā),宜服排膿補養(yǎng)藥,即無咎也,癰疽之名,大體相似,發(fā)有深淺,療有虛盈,然攝之于藥物,殊途而同歸也。
凡人強壯之年,少陽氣省,皮膚疏薄,滋味愜情,腸胃壅塞,因壅發(fā)熱,即受其寒,寒氣總至,受有深淺,隨處為證,淺即內(nèi)陽尚壯,中即少虛,深即虛竭,病在陽即易去,在陰即難除,其有決生死之神功,辨形色之宗旨,明劉涓之術(shù)錄爾。凡癰疽膿出后,不可療者有五,一眼白睛青黑而小,二咽藥而嘔,三傷痛渴甚,四膊項中不仁,五音嘶色奪,此為極也又凡食諸生果,皆召其 ,養(yǎng)生法云,勿食不成核之果,勿食和污粒之食,皆為瘡癰,略為綱舉,以曉將來耳。
千金論曰,凡發(fā)背,皆繇服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單服鐘乳而發(fā)者。又有生平不服石,而自發(fā)背者,此是上代有服之者。其候率多于背兩胛間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癢,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以為事。日漸長大,不過十日遂至不救,及其臨困時,瘡方圓徑三四寸,高一寸,兼有數(shù)十孔,以手按之,諸孔之中,膿皆反出,尋即失音不言,所以養(yǎng)生者,小覺背上痛癢有異,即取凈土水和作泥,捻作餅子,徑一寸濃二分,貼著瘡上,以粗艾大作炷灸之。一炷一易餅子,腫若粟米大時,可灸七餅即瘥,若如榆莢大,灸七七炷即瘥。若至錢許大,日又五香連翹湯方。
青木香 沉香 獨活 連翹 升麻(各二兩) 麝香(半兩) 薰陸香(攻頭痛不著亦得)射干(二兩一法一兩) 大黃(三兩別漬) 淡竹瀝(二升) 雞舌香(各二兩) 桑寄生(二兩)通草(二兩)
上十三味切,以水九升煮藥,待水減半后,內(nèi)竹瀝更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甚佳。(千金本方有丁香無雞舌香)又五香丸,療心腹鼓脹冷瀉,鬼氣疰忤方。(亦名沉香丸)沉水香 青木香 丁香 朱砂(別研各一兩) 麝香(別研) 犀角(錯取屑) 薰陸香梔子仁 連翹 石膏(別研各二兩) 芒硝(熬) 蜀升麻 大青 干藍(lán) 栝蔞 干葛 茵陳 黃芩肉桂 芎 茯苓(各三兩) 巴豆(三兩去心皮熬令變色別研如脂) 大黃(二兩)
上二十三味搗篩,蜜和更搗一千杵,封以油臘紙,無在有患時溫?zé)狃娌,鬼瘧病,心腹鼓脹,疸黃垂欲死者,可服四五丸,丸如梧子大,或至六七丸,但取三兩行快利為度,利止即瘥。
又療發(fā)背腸癰,乳癰,一切毒腫,服之膿化為水,神驗方。
犀角(屑十二分) 大黃(五分) 蜀升麻 梔子仁 黃芩 防風(fēng) 蜀當(dāng)歸 甘草(炙)干藍(lán) 人參 黃連 黃 (各四兩) 巴豆(二十顆去心皮熬別搗)
上十三味搗篩,蜜和為丸,初服十丸,取快利三兩行,如不快利,更服三兩丸,以快利為度,若利多,以冷酢飯止之,以后服每減丸常取溏利,腫消乃止。(一方有蓼實)又療一切腫,初覺痛不可忍,神效方。
取面溲如十指許粗,繞腫令匝,滿中布生椒,又以一片面可椒上蓋之,當(dāng)中以艾炷如酸棗大灸之,蓋面欲焦,即換著新面,痛停止。
又療風(fēng)毒及一切腫涂散方,天后賜會稽王岑十六,遂于嶺南見郭訥駙馬,患腫發(fā)背,會稽與蘆黃門等親與藥須臾平復(fù),岑候因得此法。
大黃(五兩) 白蘞(三大兩) 寒水石 紫葛 青木香(各一大兩) 硝石 黃芩(各二大兩) 大青(三兩) 苦參(一兩)
上九味搗散,和牛乳涂故布上,拓腫上,隨著即消,干復(fù)易之,若腫在骨節(jié),即拓近骨節(jié)好肉處,移取腫拓即消。
又方汝陰靈明府說傳云甚驗。
水銀(二斤)
上一味,以紙分為兩裹,蜜系頭,更以帛重裹,勿令走失,遞互將拓上,覺溫即易,不過十?dāng)?shù)度,熱毒盡歇即消矣,神效。
又發(fā)背神驗方。
狗白糞(半兩)
上一味,覺欲作腫者以暖水一升絞取汁,分再服以滓敷上,每日再為之,瘥止。
又方:凡腫起于背胛中,頭白如黍粟,四相連腫赤黑,令人悶亂者,名發(fā)背也,宜禁陽事酒蒜面,若不灸療,即入內(nèi)殺人,可當(dāng)瘡灸七八百壯,有人不識,多作雜腫療皆乃死。
又方:取三年酢滓微火煎,和牛脂封上,日一易之。
又方:取亂發(fā)灰,酒服一方寸匕,亦治瘭疽。
又方:狗牙灰,酢和封之瘥。
又方:飲鐵漿三升,下利即瘥。
又方:豬羊脂封之,亦療乳癰妙。
又方:鹿角灰,酢和涂之佳。
又療石氣在皮膚腫熱膏方。
生麥門冬(去心) 葳蕤 鼠李皮 石膏(碎) 凝水石 沙參(各一兩) 青葙子 露蜂房(各一分) 竹瀝(一大合) 杏仁油(一大合) 牛酥(五大兩) 生地黃汁(三合)
上十二味切,內(nèi)酥油瀝中,微火上煎令魚眼沸,一炊久膏成,覺有熱處即摩之,瘥止。
又療發(fā)背及癰疽潰漏,并未潰腫毒方。
栝蔞 榆皮 胡燕窠 鼠坌土 女人潮信帛(水洗取汁)
上五味等分,潮信汁和如泥,涂腫上,干即易之,潰者四面封,亦覺即封之,三五日瘥又排膿內(nèi)塞散,主大瘡熱已退,膿血不止,瘡中肉虛疼痛方。
防風(fēng) 茯苓 白芷 桔梗 遠(yuǎn)志(去心) 甘草(炙) 人參 芎 當(dāng)歸 黃 (各一兩)附子(二枚炮) 桂心(二分) 濃樸(炙二兩) 赤小豆(五合熬)
上十四味搗散,酒服一方寸匕,日三服夜一服。
又排膿止痛,利小便散方。
瞿麥(二兩) 芍藥(三兩) 赤小豆(微熬) 桂心 芎 麥門冬(去心) 白蘞(各二分) 黃 當(dāng)歸(各二兩)
上九味搗篩,先食溫酒服一方寸匕,日三。
又療癰腫令自潰長肉,薏苡仁散方。
薏苡仁 桂心 白蘞 當(dāng)歸 肉蓯蓉 干姜(各二兩)
上六味搗篩為散,先食溫酒服一方寸匕,日三夜再之,又療諸虛不足,發(fā)背,及癰疽瘥后經(jīng)年復(fù)發(fā)背,由太風(fēng)聚結(jié),毒瓦斯在內(nèi)閉塞,得夏月出攻背,不治積聚作膿血,或為內(nèi)漏,內(nèi)塞排膿散方。
山茱萸 五味子 茯苓 干姜(各六分) 當(dāng)歸 石葦(去毛) 芎 (各四分) 附子(二分炮) 肉蓯蓉 巴戟天(去心) 遠(yuǎn)志(去心) 麥門冬(去心) 干地黃(各八分) 菟絲子(酒漬) 地麥(各三分取洗者) 石斛 人參 甘草(炙) 芍藥 桂心(各五分)
上二十味搗散,服一方寸匕,日三夜一。稍加至二匕,長服終生不發(fā)癰癤。
又療癰疽發(fā)背,婦人發(fā)乳,諸癤已潰未潰者便消,不消者速潰疾愈,內(nèi)補散方。
木占斯 敗醬 細(xì)辛 干姜 濃樸(炙) 桔梗 甘草(炙各一兩) 人參(六分一法二兩) 栝蔞子(六分) 防風(fēng)(六分)
上十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間食長服去敗醬又療癰疽發(fā)背,豬蹄湯方。
豬蹄(一具) 黃 黃連 芍藥 黃芩(各二兩) 薔薇根 野狼牙(各八兩切)
上七味切,以水三斗煮豬蹄令熟,澄取三升,漬諸藥煮,取一升洗瘡,一食頃著帛拭干,著生肌膏,日二,生痂止,瘡?fù)凑呒赢?dāng)歸甘草各二兩。
又蝕惡肉散方。
馬齒礬石(燒研) 茹 麝香(研) 丹砂(研) 雄黃(研) 雌黃(研) 白礬(各三分燒汁盡研) 硫黃(三分研)
上八味細(xì)作散敷之,先蝕惡肉令盡,即封生肌膏。
又癰疽蝕惡肉膏方。
大黃 附子(去皮) 莽草 芎 雄黃(研) 雌黃(研) 真珠(研各一兩) 白蘞礬石(燒研) 黃芩 茹(各二兩)
上十一味,先以豬膏一升半煎六種草,去滓內(nèi) 茹礬石末,絞之涂瘡中,惡肉盡即止。
又散方。
茹(膝頭者) 礬石(燒研) 雄黃(研) 硫黃(研各二分)
上四味為散,內(nèi)瘡孔中,惡肉盡止,勿使過好肉也。
又療癰疽發(fā)十指,或起膀胱,及發(fā)背,去惡肉方。
豬蹄(一具治如食法) 當(dāng)歸 大黃 芎 芍藥 黃芩 獨活 莽草(各一兩)
上八味,以水三斗煮豬蹄,取八升汁,內(nèi)藥,煮取四升,去滓洗瘡,兩食頃拭令燥以后,麝香膏封之。
又麝香膏,主諸惡瘡及癰疽發(fā)背,去惡肉方。
麝香 礬石(燒) 雄黃 真珠(各一兩研作末)
上四味,以豬脂攪令如泥,涂惡肉盡即止,更敷生肌膏。
又生肌膏,主癰疽發(fā)背已潰方。
甘草 當(dāng)歸 白芷 椒(去目) 干地黃 細(xì)辛 續(xù)斷(各三兩一法無續(xù)斷) 烏啄(六枚去皮) 肉蓯蓉(三兩) 薤白(二十莖) 蛇銜(一兩)
上十一味切,以好酢半升和漬一宿取豬膏三斤微火煎之,令魚眼沸,三上三下,候白芷黃膏成,用涂之佳。
又療胸背游腫癰,黃 湯方。
黃 人參 麥門冬(去心) 石膏(碎) 芎 當(dāng)歸(各二兩) 生地黃(八兩) 甘草(炙) 芍藥(各三兩) 生姜(五兩切) 大棗(三十枚擘) 半夏(四兩洗去滑) 竹葉(一握)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煮竹葉,取九升,去滓內(nèi)藥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又療服石之人患瘡腫等,單服牛蒡方,每吞三撮。
又方:每食訖,含生干地黃丸如胡桃大,除熱補益也。
又療年四十以上,強壯常熱,發(fā)癰無定處,大小便不通,大黃湯方。
大黃 黃芩(各三兩) 升麻(二兩) 梔子(五枚) 芒硝(一兩湯成下)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四合,去滓下芒硝,攪令調(diào),分三服,得利為度,不過三劑即瘥。
又療散發(fā)生瘡腫赤 方。
取赤石臼一片,燒令赤,置酢中,搗作末敷之,如燥更易,以瘥為度,又取糞中蠐螬蟲搗如泥涂腫上,不過三度即合口,甚妙。
又主腹內(nèi)癰方。
大黃(四兩) 牡丹(三兩) 芥子(半升) 硝石(三合) 桃仁(五十枚去尖皮碎切)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五合,分再服,膿即下,無膿者下血。
又若大熱背腫身多生瘡,下諸石方。
露蜂房(六兩) 木緋帛(一尺) 亂發(fā)(二兩) 升麻(三兩)
上四味,先用緋帛裹蜂房等,以麻纏使遍,于炭火上燒,令煙盡,及熱搗碎作黑灰,篩之取末,候熱時,空腹酒和服一方寸匕,日再,服此藥五六日,即常以小便及大便下青黃赤汁,及黑物極滑而腥臭者,此石下候,三五度下即休,若多恐令瘦損,若不大急困,但煮五加木汁服,亦療疔腫。
又療背上初欲作腫方。
大黃 升麻 甘草(炙) 黃芩(各三兩) 梔子仁(百枚)
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服快利便止,不下便進(jìn)。
又凡發(fā)背為癰疽腫已潰未潰方。
香豉(三升)
上一味少著水和,熟搗如強泥,作餅子濃三分,依腫大小貼之,以艾布其上,灸其豉餅使溫溫?zé)岫,勿令破肉也。若熱痛急易之,或一日二日灸之,若先有瘡孔,勿令豉餅蓋卻,但四面著灸,孔中汁出,即瘥止。
又療惡毒腫著陰卵,或偏著一邊,疼急攣痛,牽入小腸,痛不可忍,一宿殺人方。
茴香草
上一味搗取汁,飲一升,日三四服,又取滓敷腫,此外國神法,從元嘉末來用之,神效起死人。
又生魚薄,主乳癰方。
生鯉魚(長七寸) 大黃 莽草 灶中黃土(各六兩)f1411.cn/hushi/
上四味,別搗魚如膏,三味下篩,更搗令調(diào),以生地黃汁和敷腫上,日五六夜二三,即愈。
又療動散背腫已自利,虛熱不除,宜服竹葉黃 湯方。(出古今錄驗)竹葉(切三升) 黃 (四兩) 小麥(一升)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石膏(二兩研) 人參(三兩) 升麻(一兩) 茯苓(二兩一法七分) 桂心(六分一法二分) 當(dāng)歸(三兩) 干棗(十四枚) 五味子(三兩) 生姜(三兩) 干地黃(一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知母(一兩)
上十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小麥,取九升,去滓內(nèi)藥煮,取三升,溫分四服。
又商陸貼諸腫方。
商陸(二兩) 黃芩 黃連 白芷 白蘞 大黃 莽草(各二兩) 白芨(二兩)
上八味搗篩,消膠汁和如泥,涂紙貼腫,干即易之。
又有患癰破下膿訖,著兌藥塞瘡孔,乃瘡?fù),煩悶困極,有人為去兌藥,以楸葉十重,以布帛裹,緩急得所。日再三易之,痛悶即止,此法大良無比,勝于眾法,貼此主癰疽潰后,及凍瘡有刺不出甚良。冬無楸葉,當(dāng)早收之,臨時以鹽湯沃,令潤用之亦佳,薄削楸白皮用之亦得。又梔子湯,主表里俱熱,三焦壅實,身體生瘡,或發(fā)癰癤,大小便不利方。
芒硝(湯成下) 甘草(炙各二兩) 黃芩 知母(各三兩) 大黃(四兩別漬) 梔子仁(七枚)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四味,減半,下大黃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內(nèi)芒硝,分三服。
又療癰疽發(fā)背后小瘰 ,李根散方。
李根(切一升) 甘草(炙) 桔梗 黃芩(各二兩) 葛根 當(dāng)歸(各三兩) 桂心 芍藥(各四兩) 芎 (六分) 通草 白蘞 濃樸(炙) 附子(炮各一兩) 栝蔞子(一升) 半夏(一升洗)
上十五味搗篩為散,酒服一方寸匕,日三,瘡大困者,夜再,有人發(fā)背骨出十余節(jié),服此即瘥。
又主癰瘡發(fā)背方。
蜀椒(汗) 黃芩 人參(各二兩) 干姜 附子(炮) 白蘞 防風(fēng) 桂心 甘草(炙各一兩) 芎 (二兩) 赤小豆(一合半)
上十一味為散,酒服一方寸匕,日三夜再服之。
又內(nèi)補散,療癰疽發(fā)背,已潰未潰,排膿生肉方。
當(dāng)歸 人參(各二兩) 桂心 芎 濃樸(炙) 防風(fēng) 白芷 桔梗 甘草(炙各一兩)
上九味為散,以酒服一方寸匕,日三夜再,瘡未合,服勿停。
又瞿麥散,主諸癰未潰,瘡中疼痛,膿血不絕法。
瞿麥 白芷 黃 當(dāng)歸 細(xì)辛 芍藥 芎 薏苡仁 赤小豆(末各一兩)
上九味,先以清酒一升漬小豆,出銅器中熬之,干復(fù)漬,漬復(fù)熬,五遍止,然后搗諸藥下篩,酒服一方寸匕,日三夜二,服三五日后,痛者癢,肌肉生,一法以春酒漬小豆。多痛倍瞿麥,痛未開倍白芷,多膿倍黃 薏苡仁芍藥,甚妙。
又黃 散,主癰疽撮膿方。
黃 (五分多膿倍) 赤小豆(一分熱口干倍) 芎 (二分肉不生倍) 芍藥(三分痛不止倍) 白蘞(三分) 栝蔞(三分小便多倍之)
上六味搗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之。(一方有甘草三分)又療發(fā)背及癰腫熱 ,已熟者即膿出,未熟者自然消除,神驗方。
牛蒡根(嫩者洗去土勿令見風(fēng)細(xì)切一大升)
上一味,以水三大升煮令爛,絞去滓,更盛于瓷器中,重湯煎之,使如稀糊,以涂爛帛貼腫上熱則易之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