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浮緊,法當身痛,當以汗解。假令尺中脈遲,為榮氣不足,血少故也。(前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宜桂枝湯,不責榮不足,蓋尺脈長大而遲也。此若軟緊而遲,不可汗,宜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
桂枝(三分) 生姜(三分) 芍藥(一兩半) 甘草(半兩) 棗(六枚) 飴糖(二合半)
咀,水二升半,煮取九合,去滓,方下飴糖,煎令化。每溫飲一湯盞,日進二三服。尺尚遲,再作一劑,入人參加半兩同煎最良。舊有微溏或嘔者,不用飴糖也。兼治傷寒一二日,胸中悸而煩,及汗后身疼,脈沉遲。又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小建中湯;不瘥,與柴胡湯。(方在和表證中。)
龐曰∶凡脈緊,病必無汗,唯濡而緊,病必自汗。勿誤行桂枝,宜建中湯也。
脈濡弱,不可發(fā)汗,汗則厥而煩躁,不得眠。
諸動氣在心腹上下左右,不可發(fā)汗。
龐曰∶諸脈動數(shù)微弱,不可發(fā)汗。(以上并宜建中湯。若煩躁者,宜竹葉湯。)
竹葉湯治虛煩,病似傷寒,身亦熱而煩躁,頭不痛,身不疼,脈不數(shù)者。兼治中 ,渴吐逆而脈滑數(shù)者,及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并宜服之。
淡竹葉(半把) 石膏(四兩) 半夏(三分) 人參(半兩) 甘草(半兩) 麥門冬(二兩)粳米(一合,淘過)
細銼,以水五升,煎二升半,米熟去滓。溫飲一盞,日進三服,夜二服。嘔者,加生姜一兩半,不嘔不用。
虛煩或嘔吐,脈弦細芤遲,手足微寒,胸滿者,橘皮湯主之,兼治暴煩下利。(方在太陰證中。)
四逆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聲嘶,舌萎不得前,f1411.cn/yishi/言亂睛眩者,命將難全。
咽中閉塞,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吐。血氣微絕,手足不能自溫者,干姜甘草湯主之。(方在太陰證中。)
淋家,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必便血。
瘡家,雖身痛,不可發(fā)汗,汗出則 。(以癰瘡家膿血過多。)
動氣在右,不可發(fā)汗,汗出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則吐水。(動者,謂心腹中虛氣動,若誤汗有此證,先宜五苓散三服,方在可水證中。次服竹葉湯,方在前。)
動氣在左,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頭眩,汗出則筋惕肉 ,此為逆,難治。(但先f1411.cn/wsj/服防風白術散,次服建中湯,方在前。)防風白術散
防風(一兩) 牡蠣粉(半兩) 白術(三分)
細末,溫米飲調下二錢,日二三服,汗出續(xù)與建中湯。
動氣在上,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氣上沖,正在心端,李根湯主之。
半夏(半兩) 桂枝 當歸 芍藥 黃芩 甘草 人參(各一分) 茯苓(三分)
粗末,每五錢水二盞,姜三片,甘李根白皮一團,如雞子黃大,煎八分,通口,日三五服。
動氣在下,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心中大煩,骨節(jié)苦痛,目運惡寒,食則反吐,谷不得前,先服大橘皮湯;得吐止,后服建中湯。大橘皮湯(亦主手足冷嘔噦。)
橘皮(一兩半) 生姜(二兩) 棗(二十四個) 甘草(半兩) 人參(一分) 竹茹(半兩)
咀,水三升,煎一升半,去滓。溫服一盞,食頃再服。不當汗而強汗之,則津液枯槁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