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
黃芩為唇形科植物黃芩、滇黃芩或粘毛黃芩的根。
黃芩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國北方地區(qū)多有分布。滇黃芩則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等地。黃芩喜歡一年四季寒熱分明,溫暖涼爽的氣候,耐嚴(yán)寒,成年黃芩的地下部分,在嚴(yán)冬零下幾十度的低溫下,依然可存活。黃芩苦寒之性,正是其稟受寒氣之盛的體現(xiàn)。
黃芩植株較小,大多只有三、五十厘米高。莖細(xì)直立,近似方形,自然透出一股通達(dá)開散之勢。黃芩的葉子是修長的披針形,在直立莖上兩兩相對地生長,上下相鄰的兩對葉片,則成十字形交叉分布,同樣透出一股通散之氣。
黃芩的花很有特色,是一串紫色的唇形花,整齊地排在高高伸出的總狀花序上;ü谙髢善齑剑洗胶蠑n,下唇張開,遠(yuǎn)看就像黃芩探出了一串紫色的小嘴巴在向外說著什么。
黃芩的這股宣散之氣,在黃芩的根上也有很好的體現(xiàn)。現(xiàn)在的黃芩多是人工種植的,一般種植兩三年之后就可采挖。如果不及時采挖,黃芩生長年限過長,則黃芩老根的根頭會自然從中腐壞,中間木部呈現(xiàn)黑棕色的枯朽狀態(tài),甚至腐爛中空,狀如
腐腸,這就是枯芩,因此《本經(jīng)》也把枯芩叫腐腸。
正因為黃芩之氣偏于宣散,不夠堅實,所以才容易腐朽中空。人工種植的黃芩,為縮短種植周期,多是兩年即挖的黃芩。這時黃芩的根尚堅實,相對枯芩,如年輕體壯之子,故稱
子芩。整條的子芩,根呈圓錐形,曬干后表面多有扭曲的縱紋,大小如豬尾巴,所以黃芩又有豘尾芩之名。
黃芩根表面淡黃色,斷面鮮黃色,切開的黃芩飲片,遠(yuǎn)看有一種黃亮的光澤,這也是黃芩之氣輕清透散的表現(xiàn)。黃芩味苦,然其苦味較
黃連黃柏為輕,黃芩之苦嘗之可以承受,黃連黃柏之苦嘗之則難以忍受。黃芩相對連柏,算是苦寒之藥中的輕清之品。
正因為黃芩苦寒而又略具輕清宣散的特性,黃芩常被用來清宣郁熱。最典型的使用范例,當(dāng)屬小
柴胡湯中對黃芩的應(yīng)用。木氣郁滯不得宣達(dá),氣郁化火寒熱交替,此郁結(jié)不甚,火邪尚輕,宣達(dá)即愈。故用
小柴胡湯主治,以黃芩清肅宣達(dá)之力,清熱達(dá)木,一物兩能,熱郁俱解。
火郁宜散,黃芩苦寒清熱為主而又有宣散達(dá)郁之效,故黃芩所用較廣,《本經(jīng)》言其“主治諸熱”,火郁之證皆宜,而肺氣輕清宜宣散,所以黃芩尤其適合治療肺熱。外感
發(fā)熱之時,黃芩多有適用之證。
黃芩苦寒宣散之力,清熱效果很好,所以適用于火郁不甚,易于流通之時。仲景
黃芩湯,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此自利乃經(jīng)氣郁滯所致,濕熱之邪并不多,因此用黃芩清肅流通為主治療,熱清氣通即愈。
瀉心湯中用黃芩,亦是用其清肅宣通之力以為佐助。
黃芩苦寒燥濕之力不及連柏,故濕熱內(nèi)盛下利之時,黃芩則力不能及,非連柏不能建功。而枯芩的苦寒之性與宣散之力較子芩俱弱,更適合久病氣虛或年老體弱者使用。
黃芩藥性雖屬輕清,畢竟為苦寒之藥,易傷陽氣,應(yīng)中病即止,不宜久服。俗傳黃芩、
白術(shù)保胎之說,多所誤人,全無道理。胎兒乃一股沖和生發(fā)的陽氣,溫藏滋養(yǎng)是為保胎正道,何來苦寒保胎之理。《本經(jīng)》言黃芩“逐水,下血閉”,明確提示了黃芩宣散通達(dá)的藥性,苦寒傷其陽,通散耗其氣,如此保胎,胎豈可保?
最后來看一下《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對黃芩的闡述:
黃芩,味苦,平。主治諸熱,
黃疸,腸辟泄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
-----------講的很好,我以前
自汗盜汗,醫(yī)生開了黃芩黃連,喝了很長時間,傷陽了,現(xiàn)在特別怕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