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biāo)準(zhǔn)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刺法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刺法

此題目仁和寺本缺,蕭本、盛文堂本均作“刺法”。平按:此篇自“黃帝曰:持針縱舍奈何”以上,袁刻及別鈔本均缺。楊惺吾氏日本卷子本自篇目“刺法”左一行上二字仍缺,第三字至第七字有“問岐伯曰:余”五字,以下至注“半反沖也”上,復(fù)缺,計共缺六行,每行十八字,除…

此題目仁和寺本缺,蕭本、盛文堂本均作“刺法”。

平按:此篇自“黃帝曰:持針縱舍奈何”以上,袁刻及別鈔本均缺。楊惺吾氏日本卷子本自篇目“刺法”左一行上二字仍缺,第三字至第七字有“問岐伯曰:余”五字,以下至注“半反沖也”上,復(fù)缺,計共缺六行,每行十八字,除去“問岐伯曰:余”五字,并“問”字上所空二格外,下共缺一百零一字,應(yīng)空一百零一格。自“黃帝曰:持針縱舍奈何”至“故拘攣”,見《靈樞》卷十第七十一《邪客篇》,又見《甲乙經(jīng)》卷五第七。自“黃帝問岐伯曰:余聞針道于夫子”至“則經(jīng)可通也”,見《靈樞》卷六第三十八《逆順肥瘦篇》,又見《甲乙經(jīng)》卷五第六。自“黃帝問曰:逆順五體”至末,見《靈樞》卷二第五《根結(jié)篇》,《甲乙經(jīng)》同上。

編者按:自篇首至楊注“半反”之前,蕭本空一百零一格。本次校點從《靈樞·邪客第七十一》補入經(jīng)文,“半反”前之楊注從缺。

黃帝問岐伯曰:余愿聞持針之?dāng)?shù),內(nèi)針之理,縱舍之意,捍皮開腠理,奈何?脈之屈折出入之處,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輸于身者,余愿盡聞。少序別離之處,離而入陰,別而入陽,此何道而從行?愿盡聞其方。岐伯曰:帝之所問,針道畢矣。

□……□為□□。扦,寒半反,沖也,謂沖皮也。

編者按:“黃帝問”之后,《靈樞》有“于”字。“畢”字,趙府居敬堂本作“乖”,今據(jù)人衛(wèi)印本《靈樞》改。以上經(jīng)文除“問岐伯曰”四字為蕭本所有外,皆據(jù)《靈樞》補。注“半”之前文字,仁和寺本均缺,其旁有“首十二行缺”五小字注文。盛文堂本“半”字前有“為□□。扦,寒”三字,“為”字前亦缺,其旁有“字數(shù)不詳,二行欠”七字注文。

黃帝曰:持針縱舍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經(jīng)之本末,

起處為本,止處為末。

膚之寒熱,

皮膚熱即血氣通,寒即脈氣壅也。

平按:“膚”上,《靈樞》、《甲乙》有“皮”字。

脈之盛衰滑澀。其脈滑而盛者,病日進;虛而細者,久而持;

陽氣盛而微熱,謂之滑也;多血少氣微寒,謂之澀脈□□細微□□□□□。

平按:“而持”《靈樞》、《甲乙》作“以持”。

大以澀者,為痛痹;

多氣少血為大,多血少氣為澀,故為痛痹也。

陰陽如一者瘤,難治其本末;

陰陽之脈不可辨,故如一也。瘤,懸之②類也,以不可辨,故本末難療也。

平按:“瘤”《靈樞》、《甲乙》作“病”。“其”上,《甲乙》有“察”字。

②“之”字,蕭本無,仁和寺本空一格。今據(jù)盛文堂本補。

上熱者,病尚在;其熱以衰者,其病亦去矣。

頭及皮膚熱也,其頭及皮膚熱衰,病必去也。

平按:“上熱”《靈樞》作“尚熱”,《甲乙》作“上下熱”。“以衰”《靈樞》、《甲乙》作“已衰”。注“去”上,袁刻脫“必”字。

因持其尺,察其肉之堅脆、小大、滑澀、寒溫、燥濕也。

持尺皮膚,決死生也。

平按:“持”上,《靈樞》無“因”字。

因視目之五色,以知五臟而決死生;

五臟之精華,并歸于目,心□□□□臟征也。

編者按:注“心”,盛文堂本作“心”,仁和寺本缺此字!罢饕病,蕭本及仁和寺本均缺,今據(jù)盛文堂本補。

視其血脈,察其五色,以知其寒熱痛痹③。

候色脈,決④死生也⑤。

平按:《甲乙》無“其”字。注右方有“候色脈尺”四字,左方缺,應(yīng)空四小格。

③“以知其寒熱痛痹”,盛文堂本作“以知痛痹”四字;仁和寺本作“以知寒熱痛痹”,均為小字(與注文同),其下有大字“小□”二字,后一字右半殘缺,似“弱”字左半部。

④“決”,蕭本原作“尺”。盛文堂本作“決”字。仁和寺本此字殘缺,其剩形似“尺”、似“夬”。

⑤“死生也”,蕭本、仁和寺本均空三格。今據(jù)盛文堂本加。

黃帝曰:持針縱舍,余未得其意也。

重言□□□□□持針縱舍,故重問也。

編者按:注“重言”二字及“持”字,蕭本、仁和寺本均空缺,今據(jù)盛文堂本補。

岐伯曰: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

持針當(dāng)穴,故端正。以志不亂,故安靜也。

先知實虛,而行疾除,

補瀉所由也。

編者按:“實虛”,蕭本原作“虛實”,與今本《靈樞》同。今據(jù)仁和寺本及盛文堂本改,以存原貌。

左指執(zhí)骨,右手修之,毋與肉果之。

□□□堅固,故曰執(zhí)骨之右手循□□□,不可傷肉果也。果,音顆也。

平按:《靈樞》、《甲乙》“左指”作“左手”;“修之”作“循之”;“果”下無“之”字。

編者按:“修”,仁和寺本、盛文堂本均作“循”,蕭本誤,當(dāng)改。注“堅固”前,蕭本空二格,仁和寺本空三格,盛文堂本作“□□然□”。

瀉欲端以正,補必閉膚,

瀉欲直入直出,故曰端正。□□□□□□□□□。

平按:“端”下《甲乙》無“以”字!把a”,袁刻誤作“萌”。注“直入”上原缺二字,上一字不可辨,下一字右方有欠字,平據(jù)經(jīng)文擬作“瀉欲”二字。①

①“瀉欲”二字,盛文堂本不缺。

轉(zhuǎn)針導(dǎo)氣,邪得yin泆,真氣得居。

□□www.med126.com轉(zhuǎn)針□□□□□導(dǎo)氣□□執(zhí)②,yin泆泄出,令真氣居而不散之也。

平按:“邪得yin泆”《甲乙》作“邪氣不得yin泆”。

②“轉(zhuǎn)針”、“導(dǎo)氣”、“執(zhí)”五字,蕭本及仁和寺本缺,今據(jù)盛文堂本補。

黃帝曰:捍皮開腠理奈何?岐伯曰:因其分肉,在別其膚,

膚,皮也。以手按得分肉之穴,當(dāng)穴皮上下針,故曰在別其膚也。

平按:“在別”《靈樞》、《甲乙》作“左別”。

微內(nèi)而徐端之,適神不散,邪氣得去。黃帝曰:善。

瀉法雖以□□□□□□③審詳為先,故曰微內(nèi)而徐正之□□□□□邪④得□□□□酒調(diào)也。

平按:注“雖以”下原缺六字,上三字不可考,下三字右方作“必余余”,平擬作“端正而必徐徐”六字。

③蕭本此處所缺六字,盛文堂本作“□□□必冷以”。

④“邪”字,蕭本無,今據(jù)盛文堂本加。

黃帝問岐伯曰:人有八虛,各何以候?岐伯答曰:以候五臟。

八虛者,兩肘、兩腋、兩髀、兩腘。此之人⑤虛,故曰八虛。以其虛,故真邪二氣留過,故為機關(guān)之室也⑥。真過則機關(guān)動利,邪留則不得屈伸,故此八虛,候五臟之氣也。

平按:“各何以候”,袁刻作“各以何候”;“曰”上,袁刻脫“答”字。

⑤“人”字,蕭本無。今據(jù)盛文堂本加。

⑥“也”字,蕭本無。今據(jù)盛文堂本加。

黃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氣留于兩肘;

兩肘,肺脈手太陰、心脈手少陰二脈所行,故肺心有邪,肘為候也。

肝有邪,其氣留于兩腋;

兩腋,脅下。肝氣在中,故①肝有邪,腋為候也。

①“故”字,蕭本無。今據(jù)盛文堂本加。

脾有邪,其氣留于兩髀;

脾足太陰脈,循股內(nèi)前廉入腹,故脾有邪,髀為候也。

編者按:注“前廉入腹”,盛文堂本作“上□□樞令□□□明”,與蕭本出入甚大。此四句仁和寺本缺字甚多,作“□□

□□□□□上□□□□令②□□□明,故脾有邪,髀為候也!

②“令”字仁和寺本殘,似此字,待考。

腎有邪,其氣留于兩腘。

腎脈足少陰出腘內(nèi)廉,故腎有邪,腘為候也。

凡此八虛者,皆機關(guān)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luò)之所游,邪氣惡血,因不得住留,留則傷筋絡(luò),骨節(jié)機關(guān)不得屈伸,故病痀攣。

此八大節(jié)相屬虛處,乃是□□之動利③機關(guān),又□□□□□□□□所,故曰④機關(guān)之室,痀,其俱反,曲脊背偃也。

平按:“因不得住留”《靈樞》作“固不得住留”;“故痀攣”《靈樞》作“故病攣也”。

③“利”,蕭本無。今據(jù)盛文堂本加。

④“所,故曰”三字,蕭本無。今據(jù)盛文堂本加。

黃帝問岐伯曰:余聞針道于夫子,眾多畢悉矣,夫子之應(yīng)若失,而據(jù)未有堅然者。夫子之問學(xué)熟乎?將審察于物而生乎?

據(jù),依也;堅,定也。言夫子所說九針之應(yīng),曲從物理而變,似未有定為也。夫子所問所學(xué),從誰得乎?□□□□□□□□□心手也。

平按:《靈樞》“應(yīng)”上有“道”字;“而生乎”作“而心生之乎”。

編者按:“而生乎”,盛文堂本與仁和寺本均作“而心生乎”。注“從誰得乎”之后,至“心乎也”之前,蕭本連續(xù)空九格;盛文堂本此處為“□□審□□□□□人變□□□”為十三字!靶氖忠病,盛文堂本作“心乎也”。

岐伯答曰:圣人之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shù),法式檢押,乃后可傳焉。

□□□合理乃后傳之,三合而為法度,故可傳也。

編者按:注“合理”二字之前,蕭本缺三字,盛文堂本作缺四字,仁和寺本亦缺三字。

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水平也,工人不能置規(guī)而為員,去矩而為方。

匠人□尺寸之度,非以意而為短長,準(zhǔn)□□□□不有私而□水□□為□巧也。工□為□□置□□□□欲為□□,無棄矩而□妙,此為大工也。圣人之為教也,法自然之至理,以起法度□為而□稱圣人也。

平按:注“匠人”下原缺一字,謹擬作“準(zhǔn)”⑤;“不有私”上原缺四字,謹依經(jīng)文作“繩墨之法”⑥四字!八弊稚显币蛔,“水”字下原缺二字,“為”下原缺一字,謹依經(jīng)文作“而起水平,以為技巧也”⑦!肮ぁ毕略币蛔郑盀椤毕略倍,“置”下原缺四字,謹依經(jīng)文作“工欲為員,無置規(guī)而為能”⑧。“無棄矩”上原缺二字,“而”下原缺一字,謹依經(jīng)文作“欲為方亦無棄矩而為妙”①!胺ǘ取毕略币蛔,謹擬作“之”②!胺Q”上原缺一字,謹擬作“后”。

⑤此字盛文堂本不缺,為“從”字。

⑥盛文堂本此處為“繩墨□□□”,除“繩墨”二字外,比蕭f1411.cn/jianyan/本多一字。

⑦此處盛文堂本不缺,作“而起水平,此為技巧也”,與蕭氏所補有一字之差。

⑧此處盛文堂本作“工人為員,無置規(guī)而為□□”,與蕭本不同。

①此處盛文堂本不缺,作“欲為方者,無棄矩而為妙”,與蕭本不同。

②此處盛文堂本不缺,正為“之”字。

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順之常。

繩墨非他,亦自然之繩墨,因其自然,故其教用易,是故違之則為逆,順之得常③也。

平按:“故自然之物”據(jù)注“固”應(yīng)作“因”。注“違之”,袁刻作“遵之”。

③“!焙螅⑽奶帽炯叭屎退卤揪芤弧爸弊帧

黃帝曰:愿聞自然奈何?岐伯曰: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決沖而經(jīng)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之清濁,行之逆順。

夫自然者,非為自能與也,所謂因氣之滑澀,血之清濁,臨深決水,通之如臨深決水,取自然之便而水可竭,故曰自然也。

平按:“循掘”,“掘”字原缺④,《靈樞》、《甲乙》

作“掘”,下經(jīng)文亦作“掘”,袁刻作“地”,恐誤。“決沖”下,《甲乙》有“不顧堅密”四字!按搜浴,“此”字原缺,《靈樞》、《甲乙》作“此”,袁刻作“于”,恐誤。注“夫自然者”,袁刻脫“自”字。

④平按“掘”字與下文“此”字原缺,盛文堂本均不缺,與蕭氏所補同。

黃帝曰:愿聞人之白黑肥瘦少長,各有數(shù)乎?

白黑,色異也;肥瘦,形異也;少長,強弱異也。刺之深淺多為分不同,故曰有數(shù)⑤也。

平按:注“多”下恐脫“少”字。

⑤“數(shù)”字后,盛文堂本有“乎”字。

岐伯曰:年質(zhì)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

此為肥人。

平按:“盈”《甲乙》作“盛”。注“此為肥人”《靈樞》、《甲乙》作經(jīng)文。

廣肩腋項,肉薄皮厚而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而濁,其氣澀,其為人貪于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shù)。

此黑色人也。

平按:“皮厚”《靈樞》、《甲乙》作“厚皮”!芭R臨然”下,《甲乙》有“者”字。“澀”下,《靈樞》、《甲乙》有“以遲”二字!叭∨c”《甲乙》作“取予”。

黃帝曰:刺瘦人奈何?岐伯曰:刺瘦人者薄皮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于氣,易損于血,刺此者淺而疾之。

瘦人,謂夭⑥□□皮也。

平按:注“夭”下原缺二字,謹依經(jīng)文擬作“色薄”二字①.袁刻“夭”作“天”;“皮”作“人”。

⑥“夭”,盛文堂本作“天”。

①蕭氏所補“色薄”二字,盛文堂本不缺,為“然瘦”二字。

黃帝曰:刺常人奈何?岐伯曰:視其白黑,各為調(diào)之,其端正長厚者,其血氣和調(diào),刺此者無失常數(shù)之。

常,謂平和不肥瘦人。刺之依于深淺常數(shù),不深之不淺之也。

平按:“長厚”《靈樞》作“敦厚”,《甲乙》作“純厚”!俺(shù)之”《靈樞》作“常數(shù)也”,《甲乙》作“其常數(shù)”。

黃帝曰:刺壯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縱節(jié)監(jiān)監(jiān)然,此人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shù)。

壯士,骨□堅大者也②。

平按:“縱節(jié)”《靈樞》、《甲乙》作“緩節(jié)”!氨O(jiān)監(jiān)”《甲乙》作“驗驗”,注:“一作監(jiān)監(jiān)!弊ⅰ皟(nèi)”下原缺一字,謹擬作“節(jié)”。

②“壯士,骨□堅大者也”,盛文堂本作“□刺謂□堅大者也”。

勁則氣滑血清,刺此淺而疾之。

勁,急也。

黃帝曰:刺嬰兒奈何?岐伯曰:嬰兒者,其肉脆③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針,淺刺而疾發(fā)針,日再可也。

刺嬰兒日再者,不得過多也。

③“脆”,盛文堂本作“脫”。

黃帝曰:臨深決水奈何?岐伯曰:血清氣滑,疾瀉之則氣竭焉。

自有血清氣滑,刺之如臨深決水,不可行也。若血濁氣澀而形壯氣盛,可取自然之便,刺而瀉之,如臨深決水。

平按:“氣滑”《靈樞》、《甲乙》作“氣濁”。

黃帝曰:循掘決沖奈何?岐伯曰:血濁氣澀,疾瀉之則經(jīng)可通也。

循其血氣,掘決其沖,瀉而通之,使其平也。

黃帝問曰:逆順五體,言人骨節(jié)之小大,肉之堅脆,皮之薄厚,血之清濁,氣之滑澀,脈之長短,血之多少,經(jīng)絡(luò)之?dāng)?shù),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平按:“逆順五體”《甲乙》作“逆順五體,經(jīng)絡(luò)之?dāng)?shù)”,直接下文“此皆布衣之士也”,無“言人骨節(jié)之小大”及“余已知之矣”數(shù)句。]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耎軟弱,血氣慓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淺深、多少,可得同乎?[平按:“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甲乙》作“血食者”三字,注云:“《九墟》作血食之君!薄鹅`樞》“耎弱”作“軟弱”。]岐伯答曰:夫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氣滑則出疾,氣澀則針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以此觀之,刺布衣者深以留,刺大人者微以徐,此皆因氣慓悍滑利者也。

脈氣五十動有代④者,順也。不滿五十動一代者,逆也。言大人食以膏梁,布衣匹夫之士,食以菽藿,故刺之深淺去留之異也。

平按:“氣滑則出疾”下《靈樞》有“其氣澀則出遲,氣悍則針小而入淺”,《甲乙》同,惟“氣澀”上無“其”字。注“布衣”二字下原缺八字,袁刻補“食以菽藿”四字,仍與缺處未盡合,謹依經(jīng)文擬作“匹夫之士,食以菽藿”八字⑤。

④“代”,盛文堂本誤作“伐”,下“代”字同。仁和寺本亦作“代”。

⑤“匹夫之士,食以菽藿”八字,盛文堂本不缺,“藿”字后空二格。

黃帝問曰:形氣之逆順奈何?岐伯答曰:形氣不足,病氣有余,是邪勝也,急瀉之。

急瀉邪氣,補形氣也。

形氣有余,病氣不足,急補之。

急以正氣補之,氣安則病除也。

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fù)矣。

俱不足者,不可行①刺,宜以湯藥調(diào)也。

①“行”,盛文堂本作“得”。

形氣有余,病氣有余,此謂陰陽俱有余也,急瀉其邪,調(diào)其實虛。故曰:有余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形氣為陽,病氣為陰,□②俱有余者,可以瀉邪氣以調(diào)形氣使和也。

平按:注“陰”下原缺一字,右方!皻狻弊职胄,謹擬作“氣”,袁刻脫。

②“□”,盛文堂本作“也”,連上文。

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薄。滿而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郭,肝肺內(nèi)□,陰陽相錯。

滿而補之,陰陽之氣滿于四肢,故曰四溢;腸胃氣聚,所以脹而充郭;肝肺俱滿,故曰內(nèi)□。叱隣反。陰陽俱盛,所以相錯也。

平按:《甲乙》“四溢”作“血氣皆溢”;“內(nèi)”作“內(nèi)脹”。注“滿于”下原缺二字,上一字不可考,下一字下半!坝帧弊郑敂M作“四肢”二字③。

③“四支”二字,盛文堂本不缺。

虛而瀉之,則經(jīng)脈空虛,血氣竭枯,腸胃攝辟,皮膚薄著,毛腠夭焦,予④之死期。

攝辟,腸胃無氣也。攝,紙輒反⑤。

平按:“竭枯”《甲乙》作“枯渴”!皵z”《靈樞》作“□”,《甲乙》作“懾”!敖埂薄鹅`樞》作“膲”。

④“予”,盛文堂本作“豫”。

⑤“反”字后,盛文堂本有“也”字。

故曰:用針之要,在乎知調(diào),調(diào)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nèi)藏。

光,章盛貌。神內(nèi)藏者,五神守藏也。

平按:“知調(diào)”下原缺一字,《靈樞》作“陰與陽調(diào),陰與陽”七字,《甲乙》重“調(diào)”字,謹依《甲乙》擬作“調(diào)”⑥。“乃光”《甲乙》作“乃充”!笆股駜(nèi)藏”,“使”字原缺,謹依《靈樞》、《甲乙》補作“使”,袁刻作五。

⑥“調(diào)”字,盛文堂本不缺。下“使”字亦不缺。

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經(jīng),下工絕氣危生,故下工不可不慎也。

平氣,致氣和也。下工守形,不知平氣,傷□□實,故不可不慎也。

平按:《甲乙》無“故下工”三字。注“氣傷”上原缺一字,謹依經(jīng)文擬作“平”⑦。“傷”下原缺二字,謹擬作“生損”二字⑧。

⑦“平”字,仁和寺本與盛文堂本均不缺。

⑧“傷□□實”四字,盛文堂本作“傷損實□”;仁和寺本作“傷□實邪”。

必審其五臟變化之病,五脈之應(yīng),經(jīng)絡(luò)之實虛,皮膚之柔粗,而后取之。

五脈,五時之脈也。柔粗,謂調(diào)尺之皮膚柔弱粗強也。

平按:“審”下《靈樞》無“其”字!都滓摇贰皩彙弊鳌安臁;“變化”上有“之”字,下無“之病”二字;“應(yīng)”上有“相”字;“皮”下有“膚”字。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