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論山萸肉,附子治脫特色
    

本草求真:論山萸肉,附子治脫特色

作者:趙麗娜

“脫證”以其速奪病人生命而讓數(shù)以千萬的醫(yī)務工作者束手無策,筆者雖未深入臨床,但鑒于中醫(yī)對治療該證的不盡人義之處,學生雖為紙上談兵,但也想就此談談個人的見解。
     脫證:系指陰陽相離,真氣脫越,生命垂危的病理反映。臨床特征為喘促難續(xù),心煩不支,神識迷離或昏憒,絕汗肢厥,脈虛大散亂或微細欲絕。
脫證始見于《內經(jīng)》,但未單獨成篇,多雜于厥證、五藏病證等各篇中。至漢代張仲景才于《傷寒論》中開辟了治療陽脫之先河,即回陽救逆的四逆湯證,為后世脫證奠定了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
     到了后世醫(yī)家則多據(jù)引起脫證的病因及臨床表現(xiàn),分為陰、陽、氣、血、津、精脫等,并且分立了不同的治療大法。
     筆者則認為危重之候,千鈞一發(fā)之即,且基于萬事萬物都具有陰陽兩方面的原理,主張將脫證分為廣義的陽脫和陰脫。但對于臨床實際操作,雖有疾病性質的不同,但因“陽損及陰,陰損及陽”,無論是陽脫,還是陰脫,都會迅速的演變成陰陽俱脫。故主張脫證不分型,而對于陰陽的偏勝偏衰則多從劑量上給予體現(xiàn)。
     此種想法的形成基于余對脫證病機的認識: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可見疾病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人體正氣的不足,而疾病的全過程即為正氣與邪氣相抗衡的過程,邪去正安則為正氣戰(zhàn)勝邪氣的終結。所以說我們無論采取何種治療方法,歸根到底都是人為的
用藥物的作用打破了正氣與邪氣之間的對衡,而達到以藥力扶助人體正氣,從而正勝而邪自去的目的。故單純的攻法是不富存在的,“攻”即是為了更好的扶助正氣。
     基于上述理論,造成脫證的病機分為兩方面:一為人體正氣急劇的耗散;二為陰陽不相維系,陰陽格拒。治療也主要從兩方面下手,即急斂正氣和交通陰陽。余主張定要重用到大斂元氣的山萸肉和破陰回陽的附子。
     山萸肉治療脫證,首創(chuàng)于清代張錫純的《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他打破了歷代醫(yī)家對脫證病因病機的認識,標新立異的認為“凡人元氣之脫,皆脫在肝”,且認為“救脫之藥,當以萸肉為第一”。
     張氏固脫理論的形成,余認為主要基于兩方面的依據(jù):
     一方面,來源于張氏根據(jù)病人將脫之際的臨床表現(xiàn)而得。將脫之人,可見到寒熱往來,或危極至于戴陽,不露黑睛,或無汗而心中搖搖,需人按住,或兼喘促等風動之征。據(jù)《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言“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故張氏得出結論“故人虛極者,其肝風必先動,肝風動,即元氣欲脫之兆也”。
     另一方面,來源于張氏對元氣的認識,以及斂肝之品于固脫之中的重要作用。張氏于《元氣詮》中對元氣的認識為“夫地之中心有磁氣,所以斂吸全球之氣化,磁氣即地之元氣也。人身一小天地,由斯知人之元氣,即天地間之磁氣類也”,“然其氣純屬先天,至精至微,不涉后天跡象;其氣不但無形且并無質。故一切補助氣分之藥,皆不能有益于元氣。若遇元氣之衰憊欲渙散也,宜保護以收澀之品,以助其吸攝之力”。所以說,元氣將脫之人,單用補氣之藥如參、芪、術等只補后天之氣,而非補先天元氣。雖然危重癥,其病因不都在肝,但急則治其標,宜先注重于肝,重用斂肝之品,如山萸肉、龍骨牡蠣之類,以杜塞元氣將脫之路。
     綜上所述,余雖然不完全同意脫證皆脫在肝,但卻認同陰陽離絕就為正氣將散,再強的中藥也不會于數(shù)分之內達到速生正氣的作用,故此時治療的當務之急就在于重用大斂正氣之品的山萸肉,“凡人身之陰陽氣血將散者,皆能斂之”,且“斂正氣而不斂邪氣”,給生命以生機。

對于附子治療脫證首載于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仲景所用附子有生、炮之分,而其只于回陽救逆和破陰通陽時才用到生附子,且與干同用,取其回陽救逆(代表方為四逆湯和干姜附子湯)和破陰通陽(代表方為:用于格陽證的通脈四逆湯,和用于戴陽證的白通湯及白通加豬膽汁湯)之功。
     附子稟雄壯之質,具有溫熱之性。陰陽相互對立,陽虛為本,陽愈虛而陰愈盛,只有破除體內盤踞極盛之陰邪,打通陰陽格拒的局面,速補之陽才能借助體內僅存的正氣,將藥陽(藥物的補陽,主為附子回陽之功)輸布周身,通達十二經(jīng)脈,而上助心火,下溫腎陽,正復而病自去。故曰“附子氣味俱厚而辛烈,能通行十二經(jīng)無所不至。附子稟雄壯之質,有轉關奪將之能,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jīng),以追復散失之元陽”(《本經(jīng)逢源》)。可見附子交通陰陽,破除格拒之勢,使正氣與藥力得以通達全身,對于治療脫證至關重要。這也正體現(xiàn)了中醫(yī)以氣機條暢和筋脈暢達,“通”為治療的目的。正如《醫(yī)學衷中參西錄.附子解》中云“其力能升能降,能內達能外散,凡凝寒錮冷之結于臟腑,著于筋骨,痹于經(jīng)絡血脈者,皆能開之、通之”。
     綜上所述,治療脫證重用山萸肉在于急斂欲散之元氣;重用附子在于交通上下內外,使陰陽和合。
     到了現(xiàn)代,余認為治療急危重癥療效確切,并將山萸肉、附子,用得出神入化的首推李可老中醫(yī)。他所創(chuàng)的破格救心湯為:附子30-100-200g ,干姜60g,炙甘草60g, 高麗參10-30g(另煎濃汁對服),山萸凈肉60-120g, 生龍牡粉,活磁石粉各30g, 麝香0.5g(分次沖服)。該方脫胎于《傷寒論》的四逆湯類方,四逆湯衍生方參附龍牡救逆湯,及張錫純的來復湯,并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加麝香而成。
     該方吸仲景,張錫純用藥之長,使四逆湯和來復湯有機的結合,大大提高了臨床治療脫證的療效。破格救心湯可挽垂危之陽,救暴脫之陰,可用于各種原因導致的陰竭陽亡,元氣暴脫,心衰休克,生命垂危等癥?捎1小時起死回生,3小時脫離險境,一晝夜轉危為安。
     病例:閆某,男,60歲,1995年3月24日凌晨4時病危邀診。診見患者昏迷不醒,吸氧。面如死灰,唇指舌青紫,頭汗如油,痰聲漉漉,口鼻氣冷,手冷過肘,足冷過膝,雙下肢爛腫如泥,二便失禁,測不到血壓,氣息奄奄。
     遂投破格救心湯大劑,以挽垂危之陽而固脫,加三生飲豁痰,麝香辟穢開竅醒腦。
     附子150g 干姜、炙甘草各60g 高麗參30g(另煎濃汁對服) 生半夏30g 麝香0.5g(分次沖服) 生南星、菖蒲各10g 凈山萸肉120g 生龍牡粉、活磁石粉30g 大棗10枚 姜汁1小盅(對入)
     病情危急,上藥加開水1.5公斤,武火急煎,隨煎隨灌,不分晝夜,頻頻喂服。5天后終于得救。共用附子1.1公斤,山萸肉0.75公斤。 (《李可老中醫(y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jīng)驗專輯》)。
     由此可見,中醫(yī)治療急危重癥大有可為。中醫(yī)的發(fā)展,是需要我們后世之士通曉醫(yī)理,勤于鉆研,勇于臨床,敢于創(chuàng)新,不懈努力才能實現(xiàn)的。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