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美國著名漢學家比爾•波特繼《空谷幽蘭》后的又一力作。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于2006年春進行了一次穿越中國中心地帶的旅行,追溯了已經(jīng)成為中國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脈之一的禪宗,其各代祖師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游歷經(jīng)歷,并訴說了他多年來對禪的深深體悟。
作者簡介
比爾•波特,美國當代著名漢學家、翻譯家。他將大量的中國古代fo教典籍翻譯成英文,在歐美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他曾經(jīng)以“赤松”的筆名翻譯出版《寒山詩集》《石屋山居詩集》《菩提達摩禪法》等英文著作。從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qū),經(jīng)常在中國大陸旅行,寫了大量介紹中國風土人文的作品。他的關(guān)于中國隱者的作品《空谷幽蘭》在美國一經(jīng)出版,即在歐美各國掀起了一股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潮。2007年《空谷幽蘭》中文新版推出后,受到國內(nèi)讀者的熱烈歡迎,一版再版,暢銷至今。
目錄
第一章 不立文字
第二章 不見如來
第三章 無山
第四章 無家
第五章 無始
第六章 無相
第七章 無心
第八章 不作,不食
第九章 無鏡亦無塵
第十章 不得閑
第十一章 不見
桃源
第十二章 不辨東西
第十三章 不分南北
第十四章 不死
第十五章 無終
-----------橫穿中國的文化追尋之旅
一部現(xiàn)代版馬可·波羅游記,一次與釋迦牟尼的心靈對話
一段晨鐘暮鼓禪詩香茶為伴的行路,一位西方fo教信徒眼里的中國禪宗
橫穿中國的文化追尋之旅
——《禪的行囊》
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生命的起點一路跋涉而來,途中難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們無法看清前面的方向。在這場漫長的旅行之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間便可放下,有些則或許背負經(jīng)年,更有些竟至令人終其一生無法割舍。但所有這些,都不過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罷了。
西方fo教信徒眼里的中國禪
禪宗,這是個在中國人眼中都十分神秘的fo教宗派之一。漢傳fo教宗派多來自于印度,但唯獨天臺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fā)展出的三個本土fo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文字有極深的依戀,因此在中國產(chǎn)生并發(fā)展起來的禪宗也不可避免地積累了大量的文獻,幾乎形成了一種文學傳統(tǒng)。但禪的根本教法并不在文字之中,而在每位師父與徒弟之間用心印證的覺悟中。“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fo”,這是禪宗的核心思想,意指透過自身實踐,從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達到真正認識自我。
作為一位漢學家和fo教信徒,比爾·波特橫穿從北京到香港的大半個中國,追尋六位禪宗祖師的足跡,拜訪了他們開創(chuàng)的六個禪宗道場,也揭開了禪宗的神秘面紗,向世人打開了一扇了解禪宗歷史與思想的大門!抖U的行囊》就是這次旅程的全景記錄。在這本書中,比爾波特將相關(guān)的歷史背景、與禪宗大師的訪談實錄及有關(guān)禪宗最早的記錄和自己的經(jīng)歷結(jié)合起來,描述了中國宗教中心發(fā)生的各種變化以及在世事變遷中保留下來的宗教遺產(chǎn)。
晨鐘暮鼓禪詩香茶為伴的千里行路
詩、茶、與深沉悠揚的鐘聲,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文化最具特色的元素。對于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禪宗,詩、茶與晨鐘暮鼓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從北京古鐘博物館刻滿經(jīng)文的永樂大鐘到五臺山碧山寺歷數(shù)輪回演繹著“苦,空,無常,無我”的晚鐘,從賈島的苦吟、白居易的感嘆到六祖惠能“何處惹塵埃”的偈頌,從九江茶緣苦尋方得的粗制鐵觀音到慧日寺與僧人論禪時的一杯清茶,書中充滿禪意的文字帶讀者遠離了喧囂的紅塵俗世,在深山古剎的靜謐中小憩,為疲憊的心靈偷得半日的閑暇。
比爾·波特用充滿智慧和幽默的語言描述著他遇到的每一件事。不管是參觀中國最古老的藏經(jīng)洞,參加持續(xù)六個小時的宗教儀式,還是在自己的房間里尋找鬼魂卻一無所獲,吵醒了少林寺負責藝術(shù)的和尚,再或者是拜見中國第一禪庵的主持。這段與晨鐘暮鼓禪詩香茶為伴的旅程帶給讀者的不僅僅是禪宗的思想,還有充滿禪意的生活方式。
與釋迦牟尼的心靈對話
禪的最大特色就是自我追尋,掃除迷妄分別的世界,達到超越語言和文字的心靈境界,正是修禪者的最終追求。在物質(zhì)極大豐富的當今世界,心靈的迷惘與信仰的缺失已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得不面對的最大危機。而《禪的行囊》這本書正是滋潤人們干涸心田的涓涓細流,書中作者所描述的禪意生活,正是解救人們迷失心靈的良方。
禪就是生活,自然而然,又超然物外。比爾·波特用輕松幽默的文字為人們開啟了通向心靈世界的門,他所選擇的中國古詩和fo經(jīng)不僅在外國引起了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潮,也讓中國讀者們有機會重新審視中國文化中習以為;蛞詾榘恋臇|西,為生活在這個浮躁社會中的人們開辟了一灣蕩滌心靈的清泉。
儒、釋、道與當代“馬可·波羅”
比爾·波特的《空谷幽蘭》,一部尋訪中國隱士的“文化苦旅”,讓世界認識了fo門的凈修與道家的“隱”文化,也揭開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神秘面紗。而今他的新作《禪的行囊》,以凈化心靈的禪宗為引,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儒、釋、道一體的傳統(tǒng)文化,玄妙的fo經(jīng)為迷失在凡世的心靈找到了棲息之所,禪意的詩詞引世界投來探究的目光。比爾·波特,這位當代的“馬可·波羅”,為東西方文化交流架起了溝通的橋梁,讓更多的西方人認識了現(xiàn)在的中國,也讓更多的中國人找到了心靈的“香格里拉”。
-----------訪比爾·波特:背起行囊和老外學禪
他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外”,有一個很中國的筆名——赤松。他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背起行囊在旅途中學禪,參禪、修禪、悟禪,將路上的所聞所見、所觀所感集結(jié)成了此書。他以自己對禪宗文化和歷史的了解,娓娓道來禪宗祖師的來歷遭遇、禪法的精神和傳承之過程。筆者曾問他,禪是什么?他說,禪和枝頭一樣,看月亮,不要看枝頭。這樣的一種形容想必完全發(fā)揮出了禪意的內(nèi)涵和外延,簡明的敘述,淡泊的行文,略帶幽默的口吻,給讀者打開了一扇窺探禪宗fo學的門戶。
比爾•波特版《在路上》
翻開《禪的行囊》,就能夠感受到作者是以極高的熱情和耐心來進行這次尋旅的。從北京出發(fā),經(jīng)由大同、太原、五臺山、石家莊、洛陽,一路走來,后至合肥、九江、武漢、當陽,最后到韶關(guān)、廣州、香港。作者一路上與各色人等打交道,背著大大的行囊,懷揣著一顆虔誠、篤定的心,穿起了由北向南的探訪禪宗之路。
本書好像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作者親身縱貫神州大地,考察fo教禪宗文明和遺跡的經(jīng)歷。難怪就連比爾本人都會說:“這本書講的就是比爾•波特在路上!比珪还16個章節(jié),每個章節(jié)的題目均帶有一個“無”字或“不”字,如“不立文字”“不見如來”“無山”“無家”“無鏡亦無塵”“不辨東西”“不歸路”等,言簡意賅,從題目中便流露出fo性的樸素和簡雅。
曾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的比爾在求學期間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接觸到了一些中國的fo道經(jīng)典,深感其中的微言大義,于是,開始苦讀中文。兩年后,他中斷了學業(yè),搬到中國臺灣,在寺廟里過起暮鼓晨鐘的簡單生活:一日三餐素食,一個房間,一張床,一頂蚊帳,沒有鈔票,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3年。直到他結(jié)識了做莊子研究的中國女友——后來的妻子后,才離開寺廟,隱居在竹子湖邊的一個家舍里,隨后,他萌生了探訪傳說中隱士的念頭,這也成了完成《空谷幽蘭》的最初動力。而在《禪的行囊》一書里,作者則有了自己人生的一條線索。他講述自己的生活、家庭,描述得平平淡淡,卻時常讓讀者內(nèi)心翻滾。
在作者走訪寺廟、收集資料的歲月里,他遇到過很多艱難困境。身為一個外國人,只身來到中國研究博大精深的禪學,無論是學術(shù)界的教授,還是寺廟中的和尚,幾乎都不約而同地向他表示:文化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提及翻譯,更有人認為,西方的語言很難傳達fo陀的深邃思想。古代的高僧把fo經(jīng)譯成中文是很嚴格準確的,再翻譯成西方語言卻很難做到這一點。面對種種質(zhì)疑,比爾認為,翻譯是他的一種修行方式,重點并不只是在文字上。于是,這位一臉白須的老者幾十年來一直堅持以持續(xù)的熱情和獨特的視角來記錄與參悟。
專訪比爾
關(guān)于禪宗和fo學的問題,比爾一再表示自己只管提出問題,但并不負責解決問題!拔乙呀(jīng)習慣了沒有答案的問題。我很喜歡提出問題,每次打坐的時候都是在面對自己提問題的過程:自己是誰?哪一個自己是對的?哪一個自己是假的?fo教就是這樣,不會拒絕任何問題。我想我的書也是這樣,把問題提出來,但并不一定需要回答!币苍S,這也正是促使他一次又一次背起行囊上路的原因。
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寫這部書的?整部書的內(nèi)容就是每天行程的記錄嗎?
比爾•波特:這本書是我結(jié)束中國行程剛剛回到美國后,有一天晚上睡不著覺,于是,我開始回憶旅途過程中發(fā)生過的事情,查看每天記錄過的零散文字,一直回憶到我回美國。在旅途中,我準備了兩個筆記本,一個很小,放在身上隨時記錄,一個作為整理每天行程中的所見所感。有時候我也會像記者一樣需要錄音,比如訪問和尚等,這樣收集多種形式的資料。回美國寫書時,我會從中挑選一些比較重要、有意思的事情,包括我自己的生活,一些我記憶猶新的人物采訪,還有歷史文化方面的內(nèi)容等。
您在書中曾說這次旅行使您找到了讓自己很快樂的事情?
比爾•波特:我的快樂就是我現(xiàn)在所做的事情,將它稱為“工作”可能并不準確,因為我做這些不是為了某種利益。比如翻譯fo教書籍、古代詩詞,這些都讓我感到很快樂,會得到精神上的滿足。我從小就已經(jīng)看破紅塵。用現(xiàn)在的話說,我小時也算是個“富二代”,我的父親曾經(jīng)很富有,但我并不享受那樣的生活。我最好的朋友都是家里傭人的孩子,我不喜歡父母的朋友,因為他們的面具太多,既不真實也不真誠。所以,我父親破產(chǎn)的時候我很高興。我對錢沒有太大的興趣,如果讓我選擇,我會選擇做我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是選擇錢。
您的每次旅行都會事先準備一個主題嗎?
比爾•波特:對。比如《禪的行囊》,我想介紹禪的歷史,從開始第一祖到第六祖,菩提達摩初祖從印度把禪宗帶到中國,當時只有兩三個弟子,第二祖可能有五六個,第三祖也只有兩個弟子,第四祖有500個,第五祖則有1000多個,第六祖有好幾千個。禪為什么在第四祖改變了?這個問題促使我必須去那個地方看一看,看過之后我才明白,第四祖住在長江旁邊,是一個高山盆地,這里的地理因素對禪宗的傳播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事只有身體力行去親身經(jīng)歷才能夠體會到。這種發(fā)展取決于環(huán)境,禪宗開始變成一種社會生活、日常生活,生活就是一種修行,這是中國禪的特點,禪與生活是不分家的。
您說,禪宗的“心”是最重要的,那么,您在生活中是如何實踐禪的思想的?
比爾•波特:禪確實無法形容。但我是一個藝術(shù)家,藝術(shù)家通常想用一種形式表現(xiàn)出精神內(nèi)核的東西,具體到我本人,我表示禪的方式就是寫書。
您曾在書中寫到自己不喜歡儀式,小時候就痛恨教堂,但是,在修禪的過程中人們往往也避免不了儀式,從小時候痛恨教堂到如今成為一名在家的居士,您覺得這兩者之間會存在矛盾嗎?為什么會有這樣一種轉(zhuǎn)變?
比爾•波特:教堂是一個組織性的宗教場所,但是,長大后我慢慢發(fā)現(xiàn)我的性格受不了組織性太強的宗教。而修禪則可以有很多種方式,比如打坐、喝茶,都可以算是一種修行,樸素的生活也是一種修禪的方式。而且,修禪比較隨性,在寺廟里可以,在家里也可以。我不太喜歡儀式感太強的宗教。
有關(guān)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您有沒有下一步的研究計劃?
比爾•波特:我計劃在《禪的行囊》之后,要開始寫詩。大概明年秋天,我想去考察中國古代詩人的故居,拜會他們的喪葬之地,看一看他們寫詩的地方。像蘇東坡、歐陽修、白居易、王維、李白、賈島、陳子昂等詩人。
您一口氣能說出這么多中國詩人的名字,您為什么會對中國詩歌感興趣呢?您覺得它和西方詩歌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比爾•波特:我很喜歡翻譯,如果你看西方的畫作會發(fā)現(xiàn)它的顏色很多,而中國的寫意山水畫卻只有一點點,別的地方都是空的,讓你自己去想象。中國的詩詞也是一樣,它不告訴你太多,卻讓你遐想無限。這就是彩色和黑白的區(qū)別,如果你用彩色,就會告訴大家全部,如果你用黑白,顏色則由欣賞者自己用想象力來填滿,中國的詩詞就是這個樣子,它非常有吸引力,我覺得能夠翻譯中國的詩詞非常有意思。其實,最初原本的詩是沒有語言的,詩是由一個詩人寫下來,被他寫出來的詩已經(jīng)成為了第二次的創(chuàng)作,因為最初的詩是詩人在構(gòu)想時的那種感覺,這才是原始的、最初的第一首詩。作為一個翻譯家,我要發(fā)現(xiàn)這個“原來”的詩究竟在哪里,是怎樣的。
記者:金朝
來源:精品購物指南
-----------比爾·波特:羈旅尋禪記
他是一個不遠千里來到中國的外國人,卻用30年時間譯詩、譯經(jīng),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做只聽從于內(nèi)心聲音的旅行。繼尋訪隱士后,他又踏上尋禪之路,筆下繪出一整幅囊括了天文地理、文學藝術(shù)、宗教道德、經(jīng)濟醫(yī)學、政治傳統(tǒng)的優(yōu)美長卷,也由此放下了存乎于心的一些包袱。
比爾•波特結(jié)束尋禪之旅、回到美國家中當天,是陰歷四月初八,fo陀誕辰!疤稍跇巧显∈业脑「桌,開始回味剛剛結(jié)束的旅程——這大概是我的私人慶祝方式!迸莱鲈「祝狭舜,比爾想睡上一覺,可是心緒還停留在中國。于是他又從床上爬起來,開始寫《禪的行囊》,也就是2010年初秋時分出現(xiàn)在中國大小書店里的這本書。
“我的旅程始于2006年春天的北京。在中國,農(nóng)歷新年標志著春季的開始,這一天新月初升,距離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與春分日(太陽直射赤道)的等分點最為接近。2006年的農(nóng)歷新年是公歷1月29日,而我到達的那天是2月26日——也就是說,春天已經(jīng)開始了將近一個月。但是,決定春天何時開始的中國古人居住在黃河流域,北京則遠在他們北方500公里處。在北京,現(xiàn)在仍是冬天……”
不立文字
到達北京后,老友告訴比爾,中國人正在重新點燃對fo教的熱情,但這種熱情還很膚淺,并經(jīng)常是出于誤解!按蠖鄶(shù)人要么是被密宗的神奇能力吸引,要么是在凈土宗里尋求逃避,他們并不對完全的解脫感興趣。但其實任何修行都要立足于禪,包括密宗和凈土宗。禪是fo心,學fo的人早晚都會走向禪修這條路。禪在中國曾經(jīng)瀕臨滅亡,這兩年剛剛有點好轉(zhuǎn),將來怎么樣還很難說!
“對禪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年輕人和受過高等教育的。但是要讓人們真正理解禪,還需要更長的時間。禪宗的寺院現(xiàn)在也越建越多,但更重要的是重建禪的精神。這就是我們的雜志想做的事情;氐教瞥瘯r的繁榮是不可能了,現(xiàn)在需要讓人們理解:怎樣在現(xiàn)代世界、日常生活里實踐禪的思想。這是禪的根本,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可以修行。禪關(guān)心的是我們此刻的想法,而不是歷史上的那些儀式或戒律!
“道并不在語言之中,以文字見道,就如以手指月。如果人們想知道月亮的樣子,他們還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無山
五臺山之名其來有自:聳立在臺懷鎮(zhèn)周圍的那五座主峰看起來并不險峻,所以被稱為“臺”而不是“峰”。每座“臺”頂都已經(jīng)修了可以通車的公路,但眼下天寒地凍,司機說只有東臺和南臺可以開車上去,而比爾想去的只是北臺。北臺不僅是五臺中海拔最高的,而且憨山德清禪師(1546-1623)年輕時曾在那兒住過8年。德清的詩文是比爾最早接觸的禪宗文獻之一,因此他不可避免地在比爾個人的禪宗英雄譜里占據(jù)著重要位置。司機說,他可以把比爾送到離臺頂還差一個鐘頭腳程的半山腰,然后報出了他的要價:1000元人民幣——“他可能以為我從火星來的。我們狠狠地砍著價,最后講到300元,他無論如何不肯降了。這個價錢仍然高得離譜,但我也想不出別的招了!
一路上山,碰到結(jié)冰路面時,司機就打開車上的一個電子裝置,里面?zhèn)鞒觥澳蠠o阿彌陀fo”的誦經(jīng)聲!斑^了結(jié)冰路面,他又立刻關(guān)掉了南無阿彌陀fo,顯然是不愿意浪費fo祖的保佑!
積雪齊腰,車很快就走不了了。比爾獨自在雪中蹣跚前行,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條獸道,那兒的積雪才沒腳踝。沿著獸道走了幾百米,他來到一處突出的山崖,站在高處,已然可以望見對面的北臺。此處海拔超過2800米,雪中的艱難跋涉開始讓他感覺頭暈,他決定就此打住。
面朝德清過去的道場,眼前群山蒼茫。比爾向北臺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修行者以及一切修行的眾生恭身行禮,心中想起德清禪師晚年時寫下的一首詩:
雪滿乾坤萬象新,
白銀世界里藏身,坐來頓入光明藏,此處從來絕點塵。
不得閑
在九江的一家
茶葉店,女主人燒水,燙壺,為比爾泡了一泡秋茶。茶壺里飄出不可思議的花果香氣,它既強烈又微妙,和五祖寺的玉蘭樹大不相同。“我愿意整天整宿地吸嗅這種香氣,我能聞著它入睡。這泡秋茶的香氣無論多少分都不夠給的,而茶湯的滋味也非常甘醇,沒有一絲澀味!北葼栍媱澲,到了夏天每星期享用一包,那將是一整個夏天神仙般的日子。他甚至已經(jīng)想好了一本合適的書來跟如此高貴的茶般配——唐代詩人韋應(yīng)物的詩集,“我一直想把它翻譯成英文,現(xiàn)在總算有理由開始了。”
然后他直奔廬山,去了茶葉店女主人弟弟介紹的寺院。這座質(zhì)樸的山寺以石料砌墻,板瓦鋪頂,另有兩座純以木材構(gòu)筑的鐘鼓樓,兩座石頭房子和鐘鼓樓圍成一個院落,四周沒有圍墻,這種就地取材的作風配合著松竹掩映的自然環(huán)境,形成了一種簡約脫俗的風格,與此前比爾在中國各地所見到的千篇一律的寺院建筑相比,實在是種可喜的變化。
寺里的年輕和尚受過良好教育,但也許正因為如此,他的言行舉止總是流露出一種高高在上的優(yōu)越感,讓人很不舒服。“他相信文化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不管你說什么,只要你一開口,肯定是錯的。他一點不加掩飾:中國文化太古老了,你一個外國人是不可能理解的。你把不同的宗教都弄混了。你肯定以為我們中國人都是修道的吧?你連和尚都不是,怎么可能理解禪呢?……”好在茶香稍稍緩解了這種不適的感覺。
站在院子里道別的時候,比爾夸獎了寺院的建筑,僧人顯然誤會了他的意思,以為是在諷刺寺廟看起來太寒酸,還解釋說,這兩座石頭房子和鐘鼓樓都是臨時性的,自己正在籌劃興建一所規(guī)模宏偉的寺院,全部是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比爾再次無言以對。
結(jié)束在九江的探訪時,比爾已經(jīng)8天沒泡澡了。淋浴畢竟是淋浴,它無法代替泡澡。泡一個熱水澡,洗去的不僅是塵土和汗?jié)n,還有長途旅行中逐漸累積的風塵、疲憊、傷感和煩惱。浴后,比爾在日記本上寫下:“已經(jīng)有愛,為何還不知足?”
無始
在比爾到達洛陽的當晚,一股冷空氣前鋒也跨過了黃河。次日清晨,室外刮起了刺骨的寒風。
他造訪了空相寺——中國最早的fo教寺院之一,一開始只是從長安前往洛陽的崤函古道上一座供僧人歇腳的驛站,如今,這里用來培訓剛剛在少林寺出家的沙彌。空相寺監(jiān)院延慈告訴比爾:少林寺里正在修建一系列不向游客開放的建筑,一座新禪堂已經(jīng)建成,并且恢復了每年冬季的禪七制度。禪堂剛建好的時候,釋永信方丈把延慈和另外幾名僧人送去上海,向中國最著名的fo教居士南懷瑾學習禪堂儀軌。從上;貋碇,他對禪堂規(guī)約的理解發(fā)生了徹底的改變,他說,學到的不是規(guī)矩,而是禪修之道。
另一項改變是,少林寺開始在各地建立培訓和修行的分支機構(gòu)。少林寺的吸金能力相當之強。而這筆錢的用途之一就是恢復重建空相寺這樣的古老道場。目前少林寺同時在進行的類似工程就有六七處,這樣,僧人們就可以遠離少林寺的喧囂,在空相寺這樣幽靜的道場修行和習練少林武術(shù)。
發(fā)生變化的只是外部的環(huán)境,延慈說,但外部環(huán)境并不重要。禪的關(guān)鍵在于內(nèi)心的修煉,fo心并不隨外境變化,所以修行之道也不會發(fā)生變化。菩提達摩初來中土之時,fo教已經(jīng)在此流傳了400多年,但那時的fo教徒注意力都在經(jīng)典的學習和翻譯,以及如何獲得精神力量上面。僧人們大多住在城市里,住山修行者很少。因此,當禪在中國出現(xiàn)之時,并沒有吸引太多的關(guān)注。直到200年后,禪宗才真正開始走向繁榮,并從此占據(jù)了漢傳fo教的核心地位。禪對內(nèi)心修煉的關(guān)注使它成為所有fo教流派的基礎(chǔ),無論密宗抑或是凈土宗。禪不是領(lǐng)悟的對象,而是領(lǐng)悟的方法。你不可能從經(jīng)卷中找到它,因為它就在你的心里。這一點從未發(fā)生過改變。
不死
坐落在韶關(guān)城東南15公里處的南華寺,是六祖惠能的根本道場。離開黃梅雙峰山后,惠能在此駐錫講法三十七載,南華寺從此成為華南重要的fo教叢林之一。中國人普遍認為,惠能大師已經(jīng)頓悟正覺,位列諸fo之中,而更為難得的是,他還是個土生土長的中國南方人,所以每天前往南華寺朝拜的香客絡(luò)繹不絕,有時一天就能接納數(shù)千人。
這些年來,比爾仔細爬梳了數(shù)百則早期禪師的傳記,從其中涉及到禪師們出家之前經(jīng)歷的內(nèi)容來看,除卻那些直接出家的以外,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從儒門轉(zhuǎn)向釋教的,由道入釋者幾希。比爾禪既不可能是從道教,也不可能是從儒家中發(fā)展而來,它甚至不是從當時已經(jīng)傳入中國的印度fo教中派生出來的。禪是一種嶄新的事物。想想看,除了禪宗的那些祖師們,還有誰會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還有誰會對困惑的弟子說“喫茶去”?不僅道教徒和儒門弟子們不會這么做,連菩提達摩之前的fo教徒也不會這么做。
中國傳統(tǒng)對文字有極深的依戀,因此禪宗也不可避免地積累了大量的文獻,幾乎形成了一種文學傳統(tǒng)。但禪的根本教法并不在文字之中,而在每位師父與徒弟之間用心印證的覺悟中。這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傳統(tǒng),它是一種心靈的活動。也許有這樣的可能:這種無法用文字印證的覺悟最初在印度產(chǎn)生,并代代傳承,但印度人對于文字的態(tài)度恰與中國人相反,他們沒有文字記錄的傳統(tǒng),所以直到菩提達摩將禪帶入中國,并在四祖、五祖,尤其是六祖的手中發(fā)揚光大,其影響力從隱秘的僧伽內(nèi)部一直擴展到整個社會的所有階層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禪才開始在中國人的文獻里逐漸樹立起一種相對清晰的面貌。這是比爾的看法,而且他一直堅持這種看法。就這樣,他在宗六祖的寺院里用語言談?wù)撝先思也幌M藗冇谜Z言談?wù)摰氖虑椋钡介_大靜的鐘板敲響,才把我們趕回了各自的房間。一彎新月爬上了寺院的屋頂。晚安,惠能。
不歸路
雖然時間已過去近30年,比爾仍然時常會想起第一次從美國西海岸飛赴臺北時的情形。那是1972年9月1日,在離家之前,他漫無目的地在家鄉(xiāng)的街道上走著,遇見一個流浪漢,兩人便攀談起來。
流浪漢告訴比爾:二戰(zhàn)期間,自己是名戰(zhàn)斗機飛行員。一次空戰(zhàn)中,他的飛機在菲律賓上空被敵方火力擊中,于是跳傘逃生。他的下方是一片熱帶叢林,降落傘一入?yún)擦,就被?shù)十米高的樹冠掛住,人直接撞在樹干上暈了過去,身受重傷。他的救命恩人是菲律賓的“猴人”。他們對他悉心照料,直到他傷勢痊愈、能夠自由行動之后,又教他如何在叢林間上下,有時候還帶他去打獵。負責照顧他的一位女性后來成了他的伴侶。他在樹冠上住了大概有半年時間,漸漸覺得自己仿fo在另一個世界里獲得了新生,再也不想離開了。
有一天,他又跟著一群男性“猴人”外出打獵,在空地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美軍小隊。他激動地跑上前去,述說自己被擊落后得救的經(jīng)過。小隊的指揮官于是將他收編,并保證把他送回自己的部隊。然而,重新找到組織的喜悅過后,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將離開叢林,并再也回不去了。他對指揮官說,自己需要再回去一趟,去和自己的救命恩人告別。不料指揮官聽罷哈哈大笑,吩咐他廢話少說,又讓手下去幫他找兩件軍裝穿上。如果不聽從命令,他說,他們有權(quán)將他視為逃兵就地正法。
就這樣,他跟著美軍小隊走出了叢林,回到了自己部隊。很快,戰(zhàn)爭結(jié)束了,他也回到了美國。自始至終,他都沒搞清楚自己是在什么地方被擊落的;貒螅囘^幾份工作,但他覺得這個世界里的一切都毫無意義,于是放棄了工作,開始流浪。比爾遇見這個流浪漢時,他已經(jīng)流浪了20多年。他說他將一直這樣生活,直到死去!耙苍S現(xiàn)在這座叢林和原來那座并沒有太大分別。我不介意當流浪漢,這樣至少不用一輩子做那些毫無意義的工作,最后死在一間餅干盒一樣的房子里。不過,當初我根本就不應(yīng)該從&LSquo;猴人’的叢林里離開!绷骼藵h沉默了一會兒,然后站了起來,說:“如果你也找到了你的‘猴人’,別再犯和我同樣的錯誤!闭f完他便轉(zhuǎn)身走開了。
第二天,比爾便從洛杉磯伯班克機場先飛舊金山,然后轉(zhuǎn)機飛臺北,從此再也沒有見過父親。在臺北住了4年后的一天,海明寺的方丈交給他一封信,從郵戳上看,信是父親去世前一天寄出的。他在信里說:你是不是應(yīng)該考慮干點有意義的事情了。過了沒多久,比爾搬出寺院,開始翻譯fo經(jīng)和中國古詩,“30年后的今天,我仍然沒找到比這更有意義的事情!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行者,推廣者,值得敬佩。
-----------比爾•波特,曾經(jīng)在TV看到他的一個專訪,國語說的很好,比有些國人說的還好。謝謝推薦,有空拜讀!
-----------謝謝樓主的推薦,有時間拜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