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藥王”,人皆恭而敬之。但藥王究指何人,典故出于何處,則眾說紛紜。有人認為:藥王是神農,傳說他嘗百草,“首創(chuàng)醫(yī)藥,世稱藥王;后遂以藥王為頌神醫(yī)之稱”(《辭!1939年版)。又云:“藥王”是fo書“藥王菩薩”的略稱(如《法華經》:“藥王汝當知”)或“藥師如來”(《維摩經》:“此有fo號藥王”)。也有說“藥王”是章善俊者。按《列仙傳》:“章善俊,唐武后朝(684~710年),京兆(今陜西長安)人。長齋奉道法,嘗攜黑犬,名
烏龍,世謂而藥王!鳖愃粕鲜鰝髡f或fo書等記載,姑且不論,筆者認為即便有關醫(yī)學及其他文獻之考證也頗多失真之處。
有些醫(yī)籍認為,藥王即韋訊!吨袊t(yī)學大辭典》:“藥王,韋訊道之別名!惫P者認為:韋訊道乃韋訊道人之誤,應該姓韋名訊,道號慈藏。唐代京兆人,武后時(690年)為侍御醫(yī),累遷至光綠卿。常帶黑犬隨行,施藥濟人。玄宗重之,擢官不接受,世人敬之,仰為藥王(《舊唐書》及《古今醫(yī)統(tǒng)》等書有所記載)。但是因為古書原無標點,后人錯誤斷句為“韋訊道”,號慈藏。如清代陸定圃《冷廬醫(yī)話》以及若干辭書、通俗讀物等以訛傳訛,沿用至今。又根據任應秋《通俗中國醫(yī)學歷史話》稱:唐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印度的名醫(yī)韋訊道來中國長安行醫(yī),聲望很好,皇帝亦曾請他進宮看病,并封他為“藥王”,這可能是外國醫(yī)生來中國較早的一個。任應秋氏此說,恐別有所本。
亦有人將“韋訊”、“韋汜”、“韋泛”、“韋沈”與“韋訊”混為一談。筆者認為:前面四個名字實為另一個醫(yī)家,即張仲景的弟子、《小兒顱囟經》作者!坝崱薄般帷薄胺骸币袅x皆近,有的資料互用,而《冊府元
龜》、《醫(yī)學入門》、《歷代名醫(yī)蒙求》、《古今圖書集成·醫(yī)部醫(yī)術名流列傳》與《中國醫(yī)學大辭典》等均作沈或沉,乃訊、汜、泛之錯字,均與“韋訊”無關。
還有人說藥王是扁
鵲。清代高士奇《扈從日錄》曰:“滄州城在(東)北有藥王莊(亦稱藥王祖業(yè)莊),為扁鵲古里,藥王廟專祀扁鵲(并有葬衣物墳)”。這種說法,包括扁鵲究竟是何許人也頗多爭論。
更有人認為,藥王是孫思邈。但查閱古今各家涉及孫思邈和他《千金方》的有關文章,只有稱其“真人”,并未見談到“藥王”二字者。又明代所建“三皇殿”或“神醫(yī)廟”,亦未稱他為藥王(見丹波元簡《醫(yī)!)。因此有人對“真人”是否“藥王”發(fā)生懷疑。筆者認為,古代文獻雖無這方面的記載,但有些文物古跡倒可以佐證孫思邈既被稱為真人,又是人們心目中的藥王。根據詩史書的記載和今人的考證,孫思邈為隋唐間(約公元581~682)華原(故城在陜西省耀縣)人。城東十五里的孫家源,正是他的故里,至今保存許多古跡。人們?yōu)榱思o念他,建有“祠堂”,解放后經政府修繕。祠堂只塑有他與父母三人的塑像,祠堂前有其祖墳。耀縣城東三里有座山原名“五臺”,是他當時隱居之處,后改稱“藥王山”。此山風景幽美,古跡較多。此山上建有藥王廟,廟里有“拜真臺”,傳說唐朝皇帝因其對醫(yī)療貢獻很大,官之不受而還山(《舊唐書·孫思邈傳》亦記有:“周宣帝時,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等記載),為此封他為“真人”。廟里有他隱居的“太玄洞”(真人洞),洞內有孫思邈的塑像。山洞旁亭子內樹有八座石碑,名“千金方寶要碑”,乃宋表(1124)刻立,上刻有部分《千金方》之藥方。在藥王山的南山,還有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刻的一塊石碑,詳記了“真人”平生事跡。可見文獻上記載的“真人”,也即人們心目中的“藥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