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萬氏家抄方》卷一。
|
藥物組成 | |
加減 | |
功效 | 補益。
|
主治 | 風濕疼,半身偏枯,手足拘攣,不堪行步。
|
制備方法 | 上(口父)咀,盛布袋中,入大壇內,下好酒35斤,封口,浸14日滿,將壇入鍋,懸煮1時取起,入土內埋3日去火毒。
|
用法用量 | 每日清晨、午后各服5-7鐘。
|
用藥禁忌 | |
臨床應用 |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醫(yī)方考》:是方也,干茄根、蒼耳子、羌活、秦艽、防風、松節(jié)、萆薢、蠶沙,可以去風,亦可以去濕,風去則蹇澀、拘攣之證除,濕去則不遂、不仁之患愈;當歸、牛膝、杜仲、枸杞,所以養(yǎng)血,亦所以潤燥,養(yǎng)血則手得血而能攝,足得血而能步,潤燥則筋得血而能舒矣;若虎骨者,用之以驅入骨之風;白術者,用之以致沖和之氣;風痹之久,血必留居,鱉甲之用,所以治風邪之固血也。
|
備注 | 史國公百病無憂藥酒(《醫(yī)便》卷五)、史國公浸酒良方(《古今醫(yī)鑒》卷二)、史國公藥酒(《醫(yī)方考》卷一)、史國公酒(《何氏濟生論》卷一)、萬病無憂酒(《集驗良方》卷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