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四苓湯
|
處方來源 | 《丹溪心法》卷二。
|
藥物組成 | |
加減 | |
功效 | 健脾止瀉,利水除濕,利小便。
|
主治 | 脾虛濕勝,水瀉,小便赤澀脹痛,泄瀉;小兒陰囊腫痛;痘內(nèi)熱;風寒濕邪不解,煩渴欲飲者。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
用藥禁忌 | |
臨床應用 |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醫(yī)方考》:濕勝則濡瀉。故濕生于內(nèi)者,令人水瀉;濕并于大腸,故小便不利。白術燥而淡,燥則能健脾,淡則能利濕;茯苓甘而淡。甘則能補中,而淡亦滲濕矣;豬苓苦而淡,澤瀉咸而淡,苦者有滲利而無補益,咸者直能潤下而兼滲利。丹溪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
備注 | 四苓湯(《金鑒》卷五十二)。本方改為丸劑,名“四苓丸”(見《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痘疹金鏡錄》以本方加木通,東流水煎服;或為末,白湯調下!秹凼辣T:水煎服!段奶眉灧健:燈心湯調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