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土黃芪、紅皮黃芪。 來源 為豆科植物多序巖黃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根…" />
別名 土黃芪、紅皮黃芪。
來源 為豆科植物多序巖黃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根。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主根粗大,圓柱形,外皮紅棕色。莖多分枝,具縱棱。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7~27,小葉片卵狀、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3.5cm,寬0.5~1.1cm,先端圓或微缺,有小尖頭,基部圓鈍,上面無毛,下面沿脈被長柔毛;托葉長披針形,基部連合。總狀花序腋生,具花15~40朵;花梗絲狀,長2~3ram;苞片鉆形;花萼短寬鐘形,最下面的1枚萼齒較其余4枚長1倍;花冠淡黃色,旗瓣窄倒卵形,長約10mm,翼瓣與旗瓣等長,耳與爪也近等長,龍骨瓣比旗瓣和翼瓣長,長13~16cm。莢果有3~5莢節(jié),莢節(jié)近圓形,寬約5cm,邊緣有窄翅,表面被貼伏短柔毛。花期6~8月,果期7~9月。生于山地陽坡灌木叢、草叢和疏林中。
采制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根頭,曬干。炮制品有蜜紅芪等。
產(chǎn)地 甘肅南部、四川西部、寧夏等地。
性狀 根呈長圓柱形,上端略粗,長10~50cm,直徑0.6~2cm。表面灰紅棕色,有縱皺紋及橫長皮孔,外皮易脫落,剝落處淡黃色。質(zhì)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并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棕色,射線放射狀,形成層環(huán)淺棕色。氣微,味微甜,嚼之略有豆腥味。
化學(xué)成分 含3-羥基-9-甲氧基紫檀烷(3-hydroxy-9-methoxy-pterocarpa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及天冬氨酸、脯氨酸、精氨酸、蘇氨酸等。
藥理 具有顯著的免疫增強(qiáng)作用;能減慢竇性心率,對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一定的保護(hù)作用;有延緩實(shí)驗(yàn)動物衰老的作用,可顯著提高小鼠常壓耐缺氧的能力,降低小鼠耗氧量;能提高消化腺酶的活力,并能促進(jìn)生長。此外還有鎮(zhèn)痛、抗炎等作用。
性味 性溫,味甘。
功能主治 補(bǔ)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愈,血虛萎黃,內(nèi)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用量9~30g。
配伍應(yīng)用 ①氣虛乏力,食之便溏,配人參、白術(shù);②久瀉脫肛,子宮脫垂:配黨參、升麻、柴胡等;③表虛自汗,配白術(shù)、防風(fēng);④癰疽難潰,久潰不斂:配當(dāng)歸、人參、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