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nan mu pi |
英文名 | Nanmu Bark |
藥材基原 | 為樟科植物楠木的樹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楠木常綠喬木,高達30m。小枝細長,幼時有茸毛或細毛,以后逐漸脫落。葉革質,闊披針形或倒卵形,長4-8cm,寬2-5cm,先端突尖,基部楔形,上面光滑,下面有灰色或褐色茸毛,沿主脈及側脈處尤為顯著。聚傘花序腋生,花形小,色綠;花被盤狀,裂片6,先端尖形。漿果卵圓形,黑色,長1.3cm;果梗有細毛,頂端膨大。果期9-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四川、湖北、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剝,洗凈,切段,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辛;溫 |
歸經 | 脾;胃經 |
功效 | 暖胃和中降逆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濕藥 |
主治 | 霍亂吐瀉轉筋;胃冷葉逆;足腫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煎水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海藥本草》:主霍亂吐瀉,小兒吐乳, 暖胃正氣,并宜煎服。 |
考證 | 出自《海藥本草》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hoebe nanmu (Oliv.) Gamble |
科屬分類 | 樟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