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米飯花、山胡椒 |
漢語拼音 | xiao mi cha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杜鵑花科植物珍珠花的枝葉、果實。 |
動植物形態(tài) | 半常綠或落葉灌木、小喬木,高4-12m。枝條淡褐色;冬芽長卵圓形或心形,淡紅色。葉互生;葉片堅紙質(zhì),卵形或橢圓形,長5-10cm,寬3-6cm,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鈍圓形,稀為心形,全緣,表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中脈在表面下陷,背面凸起,側(cè)脈6-8對,羽狀,連同網(wǎng)脈在表面明顯?偁罨ㄐ蛞干,長 5-10cm,近基部有2-3枚葉狀苞片,小苞片早落;花序軸上微被柔毛,有花15-25朵,花梗長3-4mm,下彎;花萼深5裂,裂片長橢圓形;花冠圓筒狀,白色,有香氣,上部淺5裂,裂片向外微反折,先端鈍圓;雄蕊10花絲線形,先端有2枚芒狀附屬物;子房近球形,花柱長約6mm,柱頭頭狀,略伸出花冠外。蒴果球形,直徑4-5mm,5室,室背開裂,縫線增厚。種子短線形,無翅;ㄆ5-7月,果期7-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長于海拔700-2800m的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珍珠花葉中含毒性成分淚木毒(lyoniol)A[1],淚木毒(lyoniol)D[2],還含有槲皮素(quercetin),金絲桃甙(hyperoside),槲皮甙(quercitrin),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甙 (quercetin-3-O-β-D-glucuronide),對香豆酸(p-coumar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3],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圣草素(eriodictyol),落新婦甙(astilbin),熊果酸(urso-l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馬斯里酸(maslinic acid)[4]。嫩芽中含有金絲桃甙,左族表兒茶精(epicatechin),槲皮素以及微量的木犀草素(luteolin)和芹菜素(apigenin)[5]。從其木質(zhì)部提取物中檢出左旋表兒茶精[5]。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性溫;有毒 |
歸經(jīng) | 肝經(jīng) |
功效 | 活血止痛;祛風解毒 |
功效分類 | 止癢藥 |
主治 | 跌打損傷;骨折;癬瘡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煎水搽;或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Lyonia ovalifolia(Wall.) Drude[An- dromeda ovalifolia Wall.;Poeris ovalifolia(Wall.) D.Don; Xolisma ovalifolia(Wall.)Rehd.」 |
科屬分類 | 杜鵑花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