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佛頂珠、野王瓜。
|
漢語拼音 |
shi hu lu
|
英文名 |
Root of Himalayan Snakegourd
|
藥材基原 |
為葫蘆科植物全緣木求魚栝樓的果實(shí)。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質(zhì)藤本,長數(shù)米。塊根粗大,富含具縱棱和槽,被短柔毛。葉柄長4-12cm,具縱條紋,密被短柔毛。葉片紙質(zhì),卵狀心形至近圓心形,長7-19cm,寬7-8cm,不分裂片紙質(zhì),卵狀心形至近圓心形,長7-19cm,寬7-8cm,不分裂或具3齒裂或3-5中裂至深裂,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具齒,分裂之中間裂片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10-13cm,寬4-7cm,側(cè)裂片較小,兩側(cè)不相等,上面綠色,被短柔毛或疏短硬毛,背面淡綠色,密被短茸毛;卷須2-3歧,被短柔毛;ù菩郛愔辏恍刍ńM成部狀花序,或有單花與之并生,總花梗長10-26cm,具縱條紋,密被短柔毛;小苞片披針或倒披針形,邊緣具三角齒;萼筒狹長,先端擴(kuò)大,長約5mm,基部寬2mm,頂端寬4-7mm,被柔毛;花冠折色,裂片狹長圓形,長約15mm,寬約3mm,具長10-15mm的絲狀流蘇,雄蕊3,花絲短,雌藥單生,花梗長1-3.5cm,具縱條紋,密被短柔毛;萼筒圓柱形,長2-5cm,徑2-3mm,被子短柔毛或無毛,萼齒及花冠同雄花;子房長卵形,長1-1.5cm,徑3-5mm,被短柔毛。果實(shí)卵圓形或幼錘狀橢圓形,長5-7cm,徑2.5-4cm,幼時(shí)綠色,具條紋,成熟時(shí)為橘紅色,平滑無毛,具喙。種子輪廓三角形,長7-9mm,寬7-8mm,淡黃褐色或深褐色,3室,兩側(cè)室小,中央環(huán)帶寬而隆起;ㄆ5-9月,果期9-12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700-2500m的山谷叢林、山坡疏林或灌叢中或林緣。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秋后果熟時(shí)采收,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微苦;性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止咳;化痰;潤腸;散結(jié)
|
功效分類 |
活血祛瘀藥
|
主治 |
肺熱咳嗽;便秘;乳癰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Trichosanthis Himalensis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Trichosanthes ouigera Bl.[T.hi-malensis C.B.Clarke]
|
科屬分類 |
葫蘆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