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san ye luo san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五加科植物三葉柏那參的莖或莖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有刺矮灌木,高約1m。掌狀復(fù)葉;葉柄長8-11cm,無毛或有剛毛;托葉與葉柄基部合生,先端分離為2裂片,漸尖頭;小葉3,稀2或4,紙質(zhì),倒卵狀長圓形,長8-16cm,寬2.8-6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兩側(cè)的歪斜,邊緣有刺狀細(xì)鋸齒,兩面無毛;側(cè)脈5-6對,兩面時顯,網(wǎng)脈不顯著。圓錐花序小,頂生,花序軸疏生白色柔毛,近基部被剛伏毛;傘形花序直徑約2cm,總花梗長2.5cm,疏被白色柔毛;苞片卵狀三角形,先端漸尖成刺狀;小苞片線形,長約2mm;小花梗長5-8mm,纖細(xì),疏被白色,柔毛,基部叢生白色長柔毛;花萼無毛或疏被白色短柔毛,5齒,齒三角形;花瓣5,反折,無毛;雄蕊5;子房2室,花柱合生為短柱狀;花盤隆起成半球形;ㄆ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貴州、云南。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密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或秋、冬季采莖、亦可剝?nèi)∏o皮,洗凈,切片,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微苦;性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祛風(fēng)除濕;止痛 |
功效分類 | 祛風(fēng)除濕藥;止痛藥 |
主治 | 風(fēng)濕痹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5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Brassaiopsis tripteris (Levl.)Rehd.[Heptapleurum tripteris Levl.] |
科屬分類 | 五加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