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mang qi sun z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禾本科植物芒含寄生蟲的幼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芒,宿根多年生草本,稈較高大,高1-2m。無毛或在花序以下疏生柔毛。葉鞘均長于節(jié)間,除鞘口有長柔毛外,余均無毛;葉舌鈍圓,長1-2mm先端具纖毛;葉片線形,長20-50cm,寬6-10mm,無毛,或下面疏具柔毛并被白粉。圓錐花序扇形,長15-40cm,主軸無毛或被短毛,公延伸至中部以下;分枝較強(qiáng)壯而直立,長10-30cm,每節(jié)具1短柄和1長柄小穗;穗軸節(jié)間長4-8mm,無毛;小穗柄無毛,先端膨大,短柄1.5-2(-3)mm,長柄向外開展,長4-6mm;小穗披針形,長4.5-5mm,基盤具白色至黃褐色之絲狀毛,其毛稍短或等長于小穗;第1穎先端漸尖,具2脊,背部全部無毛,具3脈,第2穎舟形,先端鈍,較穎稍短;第2外稃較狹,較穎短1/3,在先端1/3處以上具2齒,齒間具1芒,芒長8-10mm,膝曲,芒柱稍扭曲,內(nèi)稃微小,長約為外稃之半,先端不規(guī)則地齒裂;、果期7-11月。 |
資源分布 | 廣布南北各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草地或河邊濕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季采收,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補(bǔ)腎;止嘔 |
功效分類 | 補(bǔ)腎藥;止嘔藥 |
主治 | 腎虛陽痿;妊娠嘔吐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5-10g;或研末。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 |
科屬分類 | 禾本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