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黃喉蛇、黃長蟲、慈鰻
|
漢語拼音 |
huang han she
|
英文名 |
Striped racer
|
藥材基原 |
為游蛇科動(dòng)物黑眉錦蛇除去內(nèi)臟的全體。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黑眉錦蛇,體形較大,全長可達(dá)2m以上。頭頸區(qū)分明顯,上唇和咽喉部黃色,背面黃綠、灰綠或棕灰色,體前部背正中具黑色梯狀橫紋,體后黑色縱線延伸至尾末端,眼后具黑色眉紋,腹灰白色,但前端、尾部及體側(cè)為黃色?羟镑[1(2),其下方常有1-2枚小鱗,眶后鱗2(3);顳鱗2(1、3)+3(4、2、5),上唇鱗4-2-3(3-2-3、5-2-3)式。背鱗25(23)-25(23、21)-19-(17)行,中段9-17行微棱;腹鱗225-267;肛鱗2分,尾下鱗76-122對。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活于海拔300-3000m的平原,丘陵及山地。以鼠、鳥、蛙等為食。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春至秋季捕捉,剖腹,除去內(nèi)臟,盤起,干燥。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甲狀腺含甲狀腺單碘酪氨酸脫磺酶(thyroidal monoiodotyrosine deiodinas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性溫;小毒
|
歸經(jīng) |
肝經(jīng)
|
功效 |
祛風(fēng);殺蟲;解毒;退翳
|
功效分類 |
解毒藥
|
主治 |
癘風(fēng);惡瘡;疥癬;漏瘡;目翳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焙研,5-9g;或浸酒,20-40ml。外用:適量,浸洗或調(diào)涂。
|
用藥禁忌 |
《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凡驚癲癇疾,肝氣不足者忌用!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綱目》:釀酒或入丸、散,主風(fēng)癩,頑癬,惡瘡。自死蛇漬汁,涂大疥。煮汁,浸臂腕作痛。燒灰,同豬脂涂風(fēng)癬漏瘡,婦人缺乳,猘犬咬傷。
|
考證 |
出自《本草綱目》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Elaphe taeniura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Elaphe taeniurus Cope
|
科屬分類 |
游蛇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