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長肉芽草。 |
漢語拼音 | ji ling cao |
英文名 | Herb of Denseleaf Crazyweed |
藥材基原 | 為豆科植物多葉棘豆的全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多葉棘豆 多年生草本,高20-30cm。根長而粗壯。無地上莖成莖極縮短。葉為輪生小葉的復(fù)葉,長10-20cm,通常有25-32輪,每輪有小葉(4)6-8(10)片;托葉卵狀披針形,膜質(zhì),下部與葉柄合生,密被黃色長柔毛。葉片線狀披針形,長8-10mm,寬0.5-1.5mm,先端漸尖,干后邊緣反卷,兩面密被長柔毛?偦 梗長于葉或近等長,疏或密被長柔毛。總狀花序生于花葶頂端,約有10余朵花;花梗極短或近無梗;苞片披針形,比萼短;萼筒狀,長8-12mm,寬3-4mm,萼齒5,條形,苞片及萼均被長柔毛;花淡紅紫色,長2-2.5cm,旗瓣長圓形,先端圓形或微凹,基部漸狹成爪,翼瓣和龍骨瓣均短于旗瓣,龍骨瓣先端有長而尖的 喙,雄蕊10,二體,(9)+1;子房圓形,被毛。莢果披針狀長圓形,長約15mm,寬約5mm,先端具喙,表面密被長柔毛,內(nèi)具較厚的假隔膜;ㄆ5-6月,果期7-8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華北。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700m的山坡、平緩草原、丘陵、干河溝、沙丘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7-9月采收全草,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皺縮成團(tuán),全株密被長柔毛。主根粗壯,長6-10cm,有分枝。濕潤展平后,羽狀復(fù)葉叢生在根莖上,長10-20cm,小葉對生或數(shù)片輪生,25-30輪;小葉片線形或披針形,長3-10mm,寬0.5-1mm?偁罨ㄐ,花排列緊密,淡紫色,總花梗長于葉。莢果橢圓形,長約15mm,寬約5mm,被長柔毛,先端具10mm長的喙。氣微,味微苦、甘。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含山奈酚-3-O-[β-L-吡喃鼠李精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7-O-a-L-吡喃鼠李糖甙{oxytroside,kaemferol-3-O[β-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7-O-a-L-rhamnoside-} 花含三種黃酮甙:乙酰狐尾藻甙(acetyloxymyrioside),狐尾藻甙(oxymyrioside)和香豆酰異狐尾藻甙(coumaroylisooxymyiosid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寒 |
歸經(jīng) | 肺;肝;脾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消腫止血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消腫藥 |
主治 | 流感;咽喉腫痛;癰瘡腫毒;跌撲損傷;瘀血腫脹;各種出血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9g;研末,2-3g。外用:適量,研末敷;或煎水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內(nèi)蒙古中草藥》。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Oxytropis myriophylla(Pall.)DC[Phaca myriophylla Pall.] |
科屬分類 | 豆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