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陜西中醫(yī)1988,9(4):158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柴胡9g,大黃9g,烏梅9g,川楝子9g,車前子9g,黃芩12g,枳實10g,花椒6g,檳榔30g,苦楝根皮30g,白芍15g,使君子15g。 |
加減 | 腹痛劇烈加元胡、清風藤,嘔吐者加半夏、竹茹;發(fā)熱加銀花、石膏;口渴加天花粉;腹脹加川樸、萊菔子;黃疸加茵陳、郁金;便秘加芒硝或番瀉葉。 |
功效 | |
主治 | 膽道蛔蟲并發(fā)胰腺炎。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本組治療膽道蛔蟲并發(fā)胰腺炎51例中,男14例,女27例;年齡14-75歲;病程4小時至6日;颊吲R床表現(xiàn)為吐蛔、腹脹、腹痛,可伴口渴、鞏膜黃染、尿赤、便秘等。實驗室檢查:多數(shù)白細胞升高,嗜酸性粒細胞均超過正常值,血、尿淀粉酶也有不同程度升高.結果:經(jīng)治療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血象及尿淀粉酶恢復正常為痊愈,共49例;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血象及尿淀粉酶測定正常,但B超檢查發(fā)現(xiàn)有死蛔蟲未排出者為好轉,共2例。療程3-12日。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