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云南中醫(yī)雜志1992,13(2):21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炒柴胡10g,炒杭芍15g,茯苓15g,炒橘核15g,炒荔枝核15g,當(dāng)歸12g,白術(shù)12g,香附12g,延胡12g,丹參30g,甘草3g。 |
加減 | 痛劇者加炙乳沒各6g;腰痛甚者加桑寄生30g,續(xù)斷12g,菟絲子15g;有包塊者加三棱、莪術(shù)、桃仁、甲珠各10g,紅花6g,昆布、海藻各12g交替使用;有熱者加丹皮、梔子各10g。 |
功效 | |
主治 | 慢性附件炎及包塊。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慢性附件炎及包塊46例,年齡25-45歲;病程2月至4年。結(jié)果:痊愈(臨床癥狀消失,B超及婦檢雙側(cè)附件無增厚及包塊者)32例;好轉(zhuǎn)(臨床癥狀基本消失,B超及婦檢包塊明顯縮小者)1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8%。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yàn)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