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漢·《金匱要略》。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防己、黃芪、白術(shù)、甘草、生姜、大棗。 |
加減 | |
功效 | 利水消腫,補氣健脾,祛風止痛。 |
主治 | 小便不利,氣虛水腫,氣短心悸,食少便清以及風水、濕痹。用于治療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心源性水腫,腎源性及血吸蟲性水腫,高血壓。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分3次服。 |
用藥禁忌 | 1.水腫患者兼有惡心、腹脹、便溏等胃腸道癥不適用本方。2.風象盛著重用防己。 |
不良反應 | 過量則惡心、納差。 |
臨床應用 | |
藥理作用 | 主要有利尿,抗炎,解熱,止痛,強心,降壓及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 1.利尿:黃芪、白術(shù)、防已均可使尿量顯著增加,前二者尚可促進電解質(zhì)的排出,尤其是鈉的排出。防已劑量過大會使尿量減少。 2. 抗炎及抗過敏:防己和甘草均有抗炎作用,甘草具有抗過敏反應的作用。 3.解熱、止痛:漢防已有解熱作用,甘草、生姜有止痛作用。 4. 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黃芪、白術(shù)均可增強細胞免疫功能。黃芪對干擾素系統(tǒng)有促進作用。防已有免疫抑制作用,甘草具有增強體液免疫功能。 5.強心與降壓:黃芪對正常心臟有加強其收縮作用,對因中毒或疲勞而致衰竭的心臟其強心作用更顯著。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