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Niuwei ba hao
|
傣藥名 | 芽干賀
|
別名 | 牙憨火
|
中藥材基原 | 為唇形科植物牛尾巴蒿的全株。
|
動(dòng)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牛尾巴蒿 plectranthus terni folius D Don
多年生亞灌木,高l~2m。全株被白色柔毛。莖紫色,有棱。三葉輪生或?qū)ι,披針形,葉面皺起。圓錐花序,頂生,花淡藍(lán)色。
生于山坡向陽肥沃的土壤中、分布于廣東、廣西、貴州、云南。
|
采收加工 | 夏秋采集。陰干備用。
|
藥材鑒別 | |
化學(xué)成分 |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淡、微苦,性涼。入土、水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消腫止痛,利膽退黃。
|
主治 | 主治“哦勒”(黃疸型肝炎、乙型肝炎各種黃疸病),“攏沙龍接火,說鳳令蘭”(咽喉腫痛,口舌生瘡)。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25~50g。
|
注意事項(xiàng) | |
附方 | 1.治“哦勒”牛尾巴蒿全草50g,煎湯內(nèi)服外洗。
2.治“攏沙龍接火,說鳳令蘭”(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取牛尾巴蒿根30g,煎服或磨水內(nèi)服。(1、2方出自西雙版納州傣醫(yī)院傣醫(yī)康郎臘驗(yàn)方)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xiàn) |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思茅地區(qū))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