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Bu zha ye
|
傣藥名 | 鍋麻管
|
別名 | |
中藥材基原 | 為椴樹科植物破布葉的根、葉。
|
動(dòng)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破布 Microcos Paniculata 1.
灌木或小喬木,高3~12m。樹皮灰黑色。單葉互生,葉柄粗壯,長約1.5cm;托葉線狀披針形,長為葉柄之半;葉片卵狀長圓形或卵形,紙質(zhì)或薄革質(zhì),長8~20cm,寬4~10cm,先端短漸尖,常破裂,基部漸窄,末端鈍圓,邊緣有不明顯的小鋸齒,幼葉下面被星狀柔毛,基出脈3條。枝頂及上端葉腋抽出圓錐花序,由多個(gè)具3花的小聚傘花序所組成,被灰黃色短毛及星狀柔毛;苞片披針形;花柄短。惠嗥L圓形,長約5mm;花瓣5,較萼片短,長圓形,淡黃色。核果近球形,長約1cm,無毛;ㄆ谙那锛。
生于海拔300~1000m的路邊灌木叢中。分布于廣東、廣西和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采葉,曬干備用;根隨用隨采。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狀長圓形或卵形,長8~18cm,寬;1~8cm,黃綠色或黃棕色,先端漸尖,基部鈍圓,邊緣具細(xì)齒;雒}3條,葉柄長7~12mm,葉脈及葉柄有毛茸。氣微,味淡、微澀。
|
化學(xué)成分 |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淡酸,性平。入水、土塔。
|
功效 | 清火,涼血止血,降逆止嘔,澀腸止瀉。
|
主治 | 主治“優(yōu)哦勒,習(xí)哦勒,洞里哦勒”(尿血,便血,痔瘡腫病出血),“接短,攏習(xí)哈雙龍”(腹痛,上吐下瀉),“兵比練”(中暑)。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根15~30g;葉10~15g。
|
注意事項(xiàng) | |
附方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xiàn) | 化學(xué)成分
[1]羅集鵬,等.中草藥,1993,24(9):455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