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Hu ci song mu
|
傣藥名 | 檔蓋
|
別名 | |
中藥材基原 | 為五加科植物虎刺楤木的根、莖。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虎刺楤木 Aralia armata(Wal1.) Seem,
灌木,高1~2m。莖、葉柄、葉脈和花序柄上均具針刺及剛毛。葉互生,通常三回單數(shù)羽狀復葉;第二回葉柄對生;第三回小葉5~9片,對生,近無柄,頂端1枚較大,卵形,先端漸尖,基部略偏斜,圓形或淺心形,邊緣有小鋸齒,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被疏柔毛;▋尚,由多數(shù)傘形花序組成大型的圓錐花序,長50cm;小苞片長圓狀披針形;萼5裂,三角狀;花瓣長三角狀,黃色,覆瓦狀排列;雄蕊5枚,著生于肉質花盤的周圍;子房5室,花柱5枚,分離。漿果球形,熟時黑色,有5棱;ㄆ9~10月,果期12月至次年1月。
生于海拔200~1400m的常綠闊葉林、灌叢中。分布于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和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備用;鮮品隨用隨采。
|
藥材鑒別 | |
化學成分 |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苦澀,性涼。入水、土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消腫止痛,利水退黃,補土健胃,止嘔。
|
主治 | 主治“攏沙龍接火,唉”(咽喉腫痛,咳嗽),“攏案答勒”(黃疸),“乃短菲想,列哈,冒開亞毫”(腹中熱盛,惡心嘔吐,不思飲食)。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15~30g。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