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Tai guo da feng zi
|
傣藥名 | 麻補羅勐泰
|
別名 | |
中藥材基原 | 為大風子科植物大風子的成熟種子。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大風子 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re
常綠喬木,樹干直立、單葉互生,革質(zhì),葉柄長1.2~1.5cm;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0~30cm,寬3~7cm,先端尖,基部鈍圓形,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面黃綠色,側(cè)脈8~10對;s性或單性,1至數(shù)朵簇生;花梗被柔毛;雄花萼片5,卵形,花瓣5,卵形,紅色或粉紅色,退化雄蕊鱗片狀,線形,著生干花瓣上,雄蕊5,退化子房圓柱形;雌花花萼、花瓣均與雄花相同,退化雄蕊成一紡錘狀體,子房卵形或倒卵形,被長硬毛,l室,胚珠多數(shù),花柱粗短,被乘毛,柱頭5裂,反卷。漿果球形,直徑6~8cm,果皮堅硬;種子30~40粒,略是多角體,外種皮角質(zhì);胚乳豐富;ㄆ1~3月,果期4~6月。
我國臺灣、廣東、廣西和云南地區(qū)有栽培。
|
采收加工 |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取其種子,洗凈,曬干備用。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種子略呈不規(guī)則卵圓形,或帶3~4面形,稍有鈍棱;長1~2.5cm,直徑1~2cm。表面灰棕色至黑棕色,較小一端有凹紋射出至種子1/3處,全體有細的縱紋。種皮堅硬,厚1.5~2mm,內(nèi)表面淺黃色至黃棕色,與外表面凹紋末端相應(yīng)處有一棕色圓形環(huán)紋。種仁外被紅棕色或黑棕色薄膜,較小一端略皺縮,并有一環(huán)紋,與種皮內(nèi)表面圓形環(huán)紋相吻合。胚乳肥大,乳白色至淡黃色,富油質(zhì);子葉2枚,淺黃色或黃棕色,心臟形;下接圓柱形胚根。氣微,味淡,有油性。
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種皮全為石細胞,外層2~3列類圓形或多邊形,排列不甚整齊,壁較厚,有孔溝,含少數(shù)草酸鈣棱晶,直徑約30μm;中層為較厚的長條狀石細胞層,徑向緊密排列,彼此重疊,長約20μm,寬14~20μm,胞腔呈線縫狀,溝紋細密;內(nèi)層為10余列切向排列的長條形或一端稍尖,另端稍膨大的石細胞,長60~180μm,直徑12~24μm,胞腔稍大或呈線縫狀,孔溝明顯。種仁外側(cè)為4~5列紅棕色扁平細胞,其內(nèi)為胚乳組織,內(nèi)含脂肪油等物質(zhì)。
|
化學成分 | |
藥理作用 | 大風子水浸液可抑制奧杜盎小芽胞癬菌;阿立普里斯酸是治療麻風病的有效成分[1]。
|
性味 | 味咸,性熱。有毒。入風、火塔。
|
功效 | 祛風解毒,殺蟲止癢。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搗細,酒調(diào)擦;或磨水擦。
|
注意事項 | 本品有毒,不作內(nèi)服。
|
附方 | 1.治“攏麻想”,“攏夢曼,攏麻想多烘”泰國大風子適量,用溫開水磨汁,外擦患處。
2.治“兵洞飛暖龍”泰國大風子適量搗細,加少許酒調(diào)勻,外擦患處。(1、2方出自兩雙版納州傣醫(yī)院傣醫(yī)康郎臘驗方)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Yokosima H,et al.C A,1976,84:8877w
[2]Jaroszewki J W,et al.Tetrahedron,1987,43(1O):2349
[3]Cramer U,et a1.Biochemistry,1980,19(13):3074
[4]余傳隆,等.中藥辭海(第一卷)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3.256
藥理
[1]余傳隆,等.中藥辭海(第一卷)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3.256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