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傣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藥 >> 正文:番石榴 -傣藥麻貴香拉藥物說明書
    

番石榴

  
漢語拼音
Fan shi 1iu
傣藥名
麻貴香拉
別名
芝戛
中藥材基原
娘科植物番石榴的葉、樹皮和果實。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番石榴 Psidium guajava L.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0m。樹皮鱗片狀脫落;小枝四棱形。單葉對生,葉柄長約4mm;葉片長圓狀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革質(zhì),厚而粗糙,長5~12cm,寬2.5~4cm,先端短尖或鈍,基部寬楔形或鈍圓,全緣,羽狀脈明顯,下面密被白色柔毛;ò咨,芳香,單生葉腋或2~3朵生于同一總梗上,花梗長,與花萼均被毛;花萼較厚;花冠直徑約2.5cm,花瓣4~5,長橢圓形,長1.2~l.5cm,先端短尖;雄蕊多數(shù),數(shù)輪排列,分離,著生于花盤上。漿果球形或梨狀卵圓形,頂端冠以宿萼,熟后淡黃色或淺紅色,表面光滑,果肉白色或胭脂紅色;種子多數(shù)。花期5~8月,果期8~11月。 生于海拔1100~1800m的荒野、路邊、林綠。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和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葉及樹皮隨用隨采;秋季采果,曬干備用。
藥材鑒別
化學成分
成熟果實含槲皮素(quercetin),番石榴苷(guaijavenin),無色矢車菊素(leucocyanidin),沒食子酸(gallicacid),并沒食子酸(ellagfe acid)[1],萹蓄苷(avicularin)[2],維生素(vitamin)C,李糖(rhamnose),果糖(fructose),葡萄糖(ghcose),蘇酸(threonine),纈氨酸(valine)及胱氨酸(cys-tine)等[3]。葉含槲皮素,番石榴苷,番石榴鞣花苷(amrito-side)[4],番石榴酸(psidiolic acid)[5],還含揮發(fā)油,油中主含順一3一乙烯一l一醇(cis-3-h(huán)exen-l-O-l),己烯酸(hexenol)及乙醛(hexanal)等[6]。
藥理作用
1.降血糖作用 灌服番石榴果汁,會使正常家兔和糖尿病家兔的血糖值下降,藥效均在服藥后4h達最高,24h內(nèi)即恢復原來血糖值[1]。番石榴葉提出的總黃酮苷及純單黃酮苷口服,對四嘧啶性糖尿病大鼠有明顯的降糖作用,總黃酮苷對正常大鼠也有降糖作用[2]。純單黃酮苷有明顯促進131碘胰島素與受體結(jié)合的作用,故其原理除提高了周圍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外,還可能直接促進了胰島素與其專一受體的結(jié)合,提高了體內(nèi)胰島素的敏感性[2,3]。 2.止血作用 從番石榴提取的并沒食子酸給家兔靜注,可使平均凝血時間縮短5l%[4]。 3.抗菌作用 葉的醇浸出物和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5]。 4.防癌作用 大鼠每日食用番石榴葉可阻斷黃曲霉素B1誘發(fā)肝癌作用[6]。
性味
味甜、澀,性平。入水、土塔。
功效
清火解毒,殺蟲止癢,收斂止瀉。
主治
主治“攏麻想多烘”(皮膚紅疹瘙癢),“洞賀”(汗疹),“兵洞飛暖龍”(疔瘡膿腫),“丁哦丁蘭”(腳癬腳氣),“接短魯短,攏蒙沙嘿”(腹痛腹瀉,赤白下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嫩葉5~10g;果實10~15g。外用:葉、樹皮適量,煎湯洗。
注意事項
附方
1.治“攏麻想多烘”,“洞賀”番石榴葉、黑心樹葉、旋花茄葉、五彩梅葉、艾納香適量。煎水外洗。(景洪市名傣醫(yī)康郎侖驗方) 2.治“兵洞飛暖龍”,“丁哦丁蘭”番石榴樹皮適量,煎湯,外洗患處。 3.治“接短魯短,攏蒙沙嘿”番石榴嫩尖葉10g。煎湯內(nèi)服。(2、3方出自西雙版納州感醫(yī)院傣醫(yī)康郎香驗方)
藥物分類
植物藥
參考文獻
化學成分 [1]Seshadri T R,et al.C A,1964,61:8822h [2]Elbeiy M A,et a1.C A,1965,62:5574f [3]Katayama O,C A.1966,64:18316h [4]Seshadri T R,et a1.C A,1966,64:5447c [5]Soliman G,et a1.CA,1952,46:9080d [6]南京藥學院《中草藥學》編寫組.中草藥學(中冊)。南京;江蘇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0.709 藥理 [1]甘偉.臺灣藥用植物志(第3卷)臺灣:中國醫(yī)藥研究所出版,1978.616 [2]黎肇炎,等.廣西醫(yī)學院學報,1980,(1):19 [3]于志清,等.廣西醫(yī)學院學報,198O,(1):22 [4]王淑和,等.南京藥學院學報,1981,(1):14 [5]《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匯編(上冊).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6.664 [6]罩國忠,等.廣西醫(yī)學院學報.1989,6(4):1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西雙版納傣藥志》、(德宏)、(緬桃)
參考
《中華本草》傣藥卷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評論加載中...
    網(wǎng) 名: (必填項)
    評論內(nèi)容:
    沒有相關文章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