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苗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藥 >> 正文:甘松 -苗藥佚名藥物說明書
    

甘松

  
漢語拼音
Gan song
苗藥名
苗藥拼音
別名
考證
中藥材基原
為敗科植物甘或匙葉百松的根莖及根。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1.甘松 Nardostachys ohinensis Bata L. 多年生矮小草本,植株有強烈松節(jié)油樣香氣,高20~35cm。莖上端略被短毛,靠根處有少數(shù)細線狀棕色葉基纖維。根生葉不多,一般每簇具6~9葉,葉片窄線狀倒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7~10cm,寬0.4~1cm,先端鈍圓,中部以下漸窄,略成葉柄狀,基部稍擴展成鞘,全緣,葉脈不清楚,兩面光滑無毛;莖生葉3~4對,基部不窄編成柄狀,長2~6cm,越上越小;ǔ深^狀聚傘花序,花序下有葉狀長卵形總苞片2;花淺粉紅色,基部有卵形全緣苞片3;萼細小,長不及l(fā)mm;花冠闊管狀,管基部一側突縮,光端5裂,略不等大,裂片先端圓;雄蕊4;著生花冠管基部,長于花冠,花絲大部有毛,上端光滑,花藥近橫著;子房下位,花柱細長略超花冠,柱頭漏斗狀。瘦果倒卵形,1室發(fā)育;種子1故,宿存花萼小而不顯著;ㄆ8月。 生于高山草原地帶。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及云南西北部。 2.匙葉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D.Don)DC. 多年生草本,高1.5~30cm。根莖短,基部宿存細線狀棕色葉基纖維。葉根出,葉片倒披針形或甘匙形,先端鈍圓,中部以下漸窄成葉桶狀,全緣,具葉脈3條;榫蹅慊ㄐ蚴降念^狀花序;花莖上有葉狀總苞片2,披針形;花莖兩側著生2列對稱白色短毛;花冠闊管狀,淡粉紅色;萼片5齒裂。瘦果倒卵形或扇形;ㄆ6~8月。 多生于高山草原地帶。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栽培與養(yǎng)殖
采收加工
春、秋季皆可采收,以秋季采者為佳。采挖后去凈泥砂,除去殘莖及須根,不用水洗,直接曬干或陰干。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略呈圓錐形,多彎曲,長5~18cm。根莖短,上端有莖基殘留,外被多數(shù)基生葉殘基,膜質片狀或纖維狀,外層黑棕色,內層棕色或黃色。根單一或數(shù)條交結,分校或并列,直徑0.3~1cm;表面皺縮,棕褐色,有須根;質松脆,易折斷;斷面粗糙,皮部深棕色,成層,常裂成片狀,木部黃白色。氣特異,味苦而辛。有清涼感。 以條長、根粗、香氣濃者為佳。
化學成分
甘松根及根莖含揮發(fā)油,油中含多種倍半萜類;9-兜鈴烯(9-aristolene),1(10)-馬兜鈴烯,纈草萜酮(iata-mansone),另合甘松新酮(nardosinone),l(10)馬兜鈴烯-2-酮,9-馬兜鈴烯醇,青木香酮(debilone),1,2,9,10-四去氫馬兜鈴烷、廣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β-廣藿香烯(β-patchoulene)及甘松醇A。匙葉甘松(寬葉甘松)根含揮發(fā)油,油中主要成分有戊酸香葉酯、成酸香草酯及倍半萜類,含α-和β蒎烯(pinene),3-菌烯,β-桉葉酸(β-eudesmol),欖香醇(elemol),纈草萜酮。另含匙葉甘松香酸,異戊酸,寬葉甘松醇(jatamansince),山芹醇(oroselol),白芷素(angdidn),花生酸正二十六酯,異戊酸正二十六醋,β-谷甾醇,馬兜鈴烯等[1,2]。
藥理作用
1.中樞抑制作用  甘松或匙葉甘松醇提取物、揮發(fā)油、甘松香及纈草萜酮對多種動物有鎮(zhèn)靜安定作用[1~4]。能拮抗電休克性驚厥[5]和提高腦內γ-基丁酸濃度[6]。
2.解控作用  甘松醇提取物對離體小腸、大腸、子宮、支氣管等平滑肌器官,均有拮抗組胺、5-羥色胺、乙酰膽堿及氯化鋇的作用,表明甘松對平滑肌有直接作用[5,7,8]。
3.抗心律失常作用  甘松醇提取物、水提醇沉液及匙葉甘松揮發(fā)油、纈草萜酮對氯化鋇、氯仿-腎上腺素、冠脈結扎及神經性缺血型等多種實驗動物心律失常呈現(xiàn)拮抗和保護作用[9,10]。
4.抗心肌缺血作用  靜注甘松可使家心率減慢,對垂體后葉素致急性心肌缺血有明顯保護作用;并能顯著增強小常壓耐缺能力[7]。
5.其他作用  甘松尚有降壓[4]、驅風、抑菌作用[5]。
性味
味甘、苦。性涼。效輕、稀、鈍、柔。
功效
清熱,解毒,鎮(zhèn)靜,消腫止痛。
主治
主治毒熱,陳熱,心悸,失眠,心神不安,癲癎。
用法用量
內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
附方
治亞瑪,血協(xié)目性頭痛 訶子、紅花鬧羊花各150g,木香、黑云香、甘松各75g、制成水丸。每次1.5~3g,每日1~2次,飯后溫開水送服。孕婦使服、(《內蒙古蒙成藥標準》六銳丸)
制劑
臨床研究
參考文獻
化學成分 (1)Shide Luo,et a1.Planta Med,1987,53(6):556 (2)李廣勛.中藥藥理毒理與臨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2.197 藥理 (1)潘德孚,等,中國藥學會第二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論文摘要集(第1集),1956.133 (2)U S Dispensatory,24 Ed,1947.1530 (3)Mukerji B,et a1.Ann Rev Pharmaco1,1962,2:17 (4)王筠默.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1979,(4)
苗藥名出處
參考
《中華本草》蒙藥卷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評論加載中...
    網(wǎng) 名: (必填項)
    評論內容: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