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塞那合
|
漢語拼音 | XIJINYANHUANGQI
|
拉丁名 | Hedysarum sikkimense Benth.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10~20cm。根木質(zhì)化。莖基部多分枝,長6~8cm。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長4~15cm,葉軸無毛或被極稀疏的毛;托葉與葉對生,膜質(zhì),合生,頂端2裂,被白色長柔毛;小葉19~33對,對生或互生,長圓形,頂端圓或微凹,長6~15mm,寬3~5mm,上面無毛,下面初時被毛,以后毛漸脫,僅中脈被毛?偁罨ㄐ颍干,長6~22cm,生12~20余朵花,總花梗長4~19cm,被毛;苞片長6~8mm,外面被白花長柔毛;花梗長2mm,密被白色或黑褐色柔毛;花萼鐘狀,密被黑褐色或白色柔毛,萼齒長5~6mm,比萼筒長,里面被毛;花冠蝶形,藍紫色;旗瓣短于翼瓣或近等長,龍骨瓣最長,長達21mm,子房被毛。莢果1~5節(jié),下垂,莢節(jié)具網(wǎng)紋,被毛,邊緣呈甚狹的細齒狀。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產(chǎn)于西藏、青海;四川及云南有分布;不丹、尼泊爾亦有。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3500~4900m的山麓礫石山坡濕潤處或林間草地或灌木林下。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花期7~8月,果期8~9月。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7~8月,挖全草,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以全草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根木質(zhì)化,纖細。莖長10~15cm,基部多分枝。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19~33枚,矩圓形或橢圓形,中脈下面被毛?偁罨ㄐ蛞干,長4~16cm;花梗被白色和黑褐色混生柔毛,花冠藍紫色;莢果1~5節(jié),被毛。氣微,味微甘、微澀。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微甘,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利尿逐水。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熱性諸病、痰飲腹水。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每次9~15g。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