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戴破
|
漢語拼音 | HUANJINGZHI
|
拉丁名 | Phasianus colchicus Linnaeus.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雉科動物環(huán)頸雉的肉、頭。
|
動植物形態(tài) | 雄性成鳥羽色華麗,頭頂古銅色,兩側(cè)微具白眉紋。眼周無羽,頦、喉和后頸黑色而帶綠色閃光,下方具一顯著白色頸環(huán)。背上金黃色,后背銀灰而帶綠色,雜有黑和白色斑紋。胸部紫紅。腰藍灰向后轉(zhuǎn)栗色;尾羽中央黃褐色,兩側(cè)紫栗色,中央綴以黑色橫斑,兩側(cè)橫斑深紫栗色。飛羽黑褐色綴有白斑。脅金黃,帶有黑斑,腹部深褐。尾羽甚長,綠黃色,下邊的覆羽栗色。腳黃色,后緣有距。雌鳥體型較小,體羽色大都由黑、栗、沙褐色相混雜;尾較短,尾上黑斑綴以栗色,腳無距;眼栗紅色,嘴淡灰色,基部轉(zhuǎn)黑;腳紅灰褐色,爪黑。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主要棲息于山區(qū)灌木叢及河邊草叢、丘陵林緣山坡、農(nóng)田附近。腳強健,善奔走,但不宜久飛,多成對活動,筑巢于草地山坡。多以植物種子、嫩芽及農(nóng)作物為食,亦食各種昆蟲等。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3~7月為繁殖季節(jié)。每年繁殖兩窩。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秋、冬季節(jié)捕殺,去毛及內(nèi)臟,洗凈;取肉和頭,鮮用或晾干,研細。
|
藥用部位 | 以肉、頭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肉每100g中含水分70~72g,蛋白質(zhì)24~25g,脂肪4.8g及少量灰分、鈣、磷、鐵、維生素等;尾脂腺含三脂蠟(diester wax)的混合物;體油為普通的三甘油酯。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丸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肉:味甘,性溫、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肉:有滋補、壯陽、生精之功。
頭:壯陽。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肉:主治遺精、胸腹脹滿、久瀉等癥。
頭:主治陽痿。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3~5g。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石龍子肉50g,環(huán)頸雉肉50g,野鴿肉50g,麻雀肉50g,雞蛋粉50g,胡兀鷲喉50g,訶子15g,夏至草15g,豆蔻15g,硇砂15g,肉豆蔻15g,唐古特茛菪子15g,白扁豆15g,甘草15g,冬葵子15g,螃蟹殼15g,牛虻15g,姜片15g,花椒5粒,蔓荊子7粒。共研為末,用蜂蜜制成拇指大丸,早、晚各服1次,一次1~3丸,黃酒或白酒沖服。用于滋補、壯陽。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