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男生殖系統(tǒng)腫瘤
第一節(jié) 腎腫瘤
1. 發(fā)病年齡多> 40歲。
2. 一般男比女多,可相差1倍以上。
3. 惡性腫瘤發(fā)病率> 90%。
4. 腎癌發(fā)病率≈90%。
5. 腎母細胞瘤罕見于成人,但為最常見小兒惡性腫瘤( > 20% )。
一、腎癌
1. 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趨勢。
2. 男:女≈2:1。
3. 城市》農村,發(fā)病率最高相差43倍。
病理
1. 由腎小管上皮細胞發(fā)生,常有假包膜。
2. 分類(WHO ,1997):
i. 透明細胞癌(60-85%)
ii. 乳頭狀細胞癌或嗜色細胞癌(7-14%)
iii. 嫌色細胞癌(4-10%)
iv. 集合管癌(1-2%)及未分類腎細胞癌
3. 分級(WHO ,1997):
i. 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未分化)。
Robson分期(1968)
1. I期:局限于腎包膜內
2. Ⅱ期:局限于腎周筋膜內,包括腎上腺
3. ⅢA期: 累及腎靜脈或下腔靜脈
4. ⅢB期: 累及局部淋巴結
5. Ⅲc 期:同時累及局部血管和淋巴結
6. ⅣA期:侵犯腎上腺以外鄰近器官
7. ⅣB期:遠處轉移
TNM分期(AJCC,2002)
1. Tx 原發(fā)腫瘤無法評估
2. T0 未發(fā)現(xiàn)原發(fā)腫瘤
3. T1 局限于腎內,最大徑≤7cm
i. T1a 最大徑≤4cm
ii. T1b 4cm<最大徑≤7cm
4. T2 局限于腎內,最大徑>7cm
5. T3 侵及主要靜脈、腎上腺、腎周組織,但未超過腎周筋膜。
i. T3a 侵及腎上腺或腎周組織。
ii. T3b 侵入腎靜脈或腎靜脈段分支或膈下下腔靜脈
iii. T3c 侵入膈上下腔靜脈或腔靜脈壁
6. T4 侵犯腎周筋膜以外
TNM分期(AJCC,2002)
1. Nx 區(qū)域淋巴結轉移無法評估
2. N0 無區(qū)域淋巴結轉移
3. N1 單個區(qū)域淋巴結轉移
4. N2 一個區(qū)域淋巴結轉移
TNM分期(AJCC,2002)
1. Mx 遠處轉移無法評估
2. M0 無遠處轉移
3. M1 有遠處轉移
臨床分期(AJCC,2002)
1 I期:T1 N0 M0
2 Ⅱ期:T2 N0 M0
3 Ⅲ期: T1~3 N0~1 M0
4 Ⅳ期:T4 N0~1 M0 、任何T +N2 + M0 、任何T +任何N + M1
轉移途徑
1 經血至肺、腦、骨、肝
2 經淋巴轉移至腎蒂及鄰近淋巴結
3 直接侵犯至:腎上腺、結腸、腎靜脈及下腔靜脈并形成癌栓。
4 發(fā)生率高達22.3~27%
臨床表現(xiàn)
1 “腎癌三聯(lián)征”: 血尿、腰痛、腹部包塊往往在晚期出現(xiàn)。
2 無癥狀腎癌發(fā)現(xiàn)率逐年升高(平均33%)。
3 10%-40%出現(xiàn)副瘤綜合征。
4 30%以轉移癥狀就診。
診斷
1 癥狀:高度警惕無痛性血尿 。
2 臨床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
3 實驗室檢查可作為治療前后評價指標。
4 確診需依靠病理學檢查。
必需包括的實驗室檢查
1 血常規(guī)
2 肝、腎功能
3 血鈣
4 血糖
5 堿性磷酸酶及乳酸脫氫酶。
6 血沉
必需包括的影像學檢查
1 胸部正側位
2 腹部CT平掃+增強
3 腹部B超或彩色多普勒超聲
參考選擇的影像學檢查
1 腹部平片
2 核素腎圖掃描或IVU
3 核素骨掃描
4 胸部CT
5 頭部CT或MRI
6 腹部MRI:了解瘤栓情況
有條件地區(qū)/患者選擇的影像學檢查
1 腎聲學造影
2 螺旋CT:診斷及鑒別診斷
3 MRI
4 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發(fā)現(xiàn)遠處轉移灶及放、化療療效評價。
非常規(guī)檢查項目
1 腎穿刺活檢
2 腎血管造影
治療原則
1 腎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
2 放療、化療兩者都不太敏感。
3 免疫治療有一定療效。
4 射頻消融、冷凍消融及高強度聚焦超聲等尚處于臨床研究階段,不推薦首選。
5 腎動脈栓塞:適用于失去手術治療機會者,亦可在較大腎癌的術前進行,以減少術中出血,不推薦術前常規(guī)應用。
手術治療
1 根治性腎癌切除:切除患側腎臟、腎周筋膜、同側腎上腺及區(qū)域淋巴結,腎靜脈或下腔靜脈內癌栓可以一起切除。
2 保留腎單位手術(Nephron sparing surgery,NSS):腎腫瘤剜除術或腎部分切除術,適用于孤腎、雙側腎腫瘤及對側腎功能不良者、或腎癌直經小于3cm者。
3 腹腔鏡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