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醫(yī)學部 復旦大學醫(yī)學院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 中國醫(yī)科大學 武漢大學醫(yī)學院 重慶醫(yī)科大學 首都醫(yī)科大學 河北醫(yī)科大學 山東大學醫(yī)學院 查看110所醫(yī)學院校
全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江蘇|安徽|山東|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吉林|廣東|河南|四川|重慶|遼寧
更多>>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醫(yī)學考研 > 公共基礎 > 政治復習 > 正文:黑魔方:07年考研政治哲學真題寶典(A)
    

黑魔方:07年考研政治哲學真題寶典(A)

    【相關知識銜接】注意在實踐觀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同唯心論、舊唯物論的區(qū)別。

    【命題趨勢】關于實踐在改造物質世界中的作用,在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中的作用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重點之一,也是難點之一。實踐的作用具有正負效應的二重性。今后考研中還有較大可能出涉及這一知識點的試題。

    

    9在人與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與世界同時得到了改變,并獲得日益豐富的內容。造成這一變化的基礎是(2003年試題單選題第2題)

    A自然界自身的運動B人的意識的能動作用

    C人的實踐活動D工具的制造與使用

    【答案】C

    【簡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仍然是人的實踐活動的作用,實踐是人與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一切活動,特別是改造世界的物質性活動。人和人類社會產生以來,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人必須和世界相互作用,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這種相互作用是通過實踐進行的,實踐是人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交

    錯點”(列寧語),是人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實踐具有改造客體和優(yōu)化主體的功能,因此,

    在實踐中人與世界同時得到了改變,并獲得日益豐富的內容,正如馬克思所說:“環(huán)境的改

    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馬克思

    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5頁)他把實踐理解為現(xiàn)存感性世界的“基礎”(同上書,第77頁)。因此,C為正確選項。

    人和人類社會產生以來,人和世界的變化、發(fā)展日新月異,并呈加速發(fā)展的趨勢,而自然界

    的變化卻是相對“微小”(馬克思語)的,因此,造成人和世界發(fā)展、改變的根本原因不是“

    自然界自身的運動”,備選項A是錯誤的。人的意識固然具有能動作用,但意識的能動作用

    要達到改變世界和改變人自身的目的,必須以實踐為基礎,通過實踐的途徑,因此備選項B

    是不準確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固然是人類實踐活動的重要特點之一,但它本身就屬于人的

    實踐活動,而且,人的實踐活動不僅包括工具的制造和使用,還包括其他一切社會活動。因

    此,備選項D也是不準確的。

    【相關知識銜接】注意“意識的能動作用”、“實踐活動”、“工具的制造與使用”,這三者的關系和區(qū)別。

    【命題趨勢】此知識點仍然有再考的可能性。在理論上,要弄清楚“意識的能動作用”、“實踐”和“工具的制造與使用”三個問題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10人類生活的現(xiàn)實世界是(2002年理科單選題第1題)

    A人化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統(tǒng)一體

    B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統(tǒng)一體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統(tǒng)一體

    D人類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人類社會關系的總和

    【答案】A

    【簡析】馬克思主義哲學所關注的是人類生活的現(xiàn)實世界,即人類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

    為,人類世界是人化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統(tǒng)一體。人化自然指被人類實踐改造、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它已經屬于人類世界的一部分。人類社會即社會有機體,它是由人和人群組織、生產力、以生產關系為基礎的一切社會關系和社會意識等構成的有機整體。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人類世界”這個特定的概念,要全面理解和把握這一概念所包含的內容。由上分析可知,選項A是正確答案。

    備選項B認為人類世界是“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統(tǒng)一體”,不準確。主觀世界,即人的精

    神世界,屬于社會意識范疇,固然屬于人類世界,但客觀世界指一切客觀存在的事物,其中

    卻包含著天然自然界,則不屬于人類世界。備選項C則明確把自在自然即未被認識、改造

    的自然也列入人類世界之中,擴大了人類世界這一概念的范圍,但卻把人類社會排除在人類世界這一概念之外,則又大大縮小了這一概念的外延。備選項D只把“人類社會關系的總和”

    理解為人類世界的內容,而“社會關系”只是人類社會的一部分,又縮小了這一概念的范圍!鞠嚓P知識銜接】人類世界和人類社會、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以及社會關系這些概念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命題趨勢】此知識點再考的可能性不大。要在概念上注意人類世界和人類社會、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以及社會關系這些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11. 廣大農民在致富奔小康的過程中深切體會到:“要富口袋,先富腦袋”。這一說法在哲學上的含義是(2005年單選題第1題)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

    B. 精神的力量可以變成物質的力量

    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質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質

    【答案】B

    【簡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物質和精神的關系。

    “富口袋”,是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富腦袋”,指學習和掌握科學理論、知識、技術和黨的方針、政策!案荒X袋”對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的作用。因此,“要富口袋,先富腦袋”體現(xiàn)了精神對物質的能動的反作用,說明精神力量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9頁)。所以,正確選項是B。

    但精神(意識)是主觀反映性的存在,它是物質的主觀反映,它同物質有著原則的區(qū)別。單純的精神(意識),連一個原子也移動不了。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必須通過人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xiàn)。備選項C關于精神力量可以“代替”物質力量的說法混淆了物質和精神的原則區(qū)別,也夸大了精神的作用,因此應排除。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精神(意識)是物質長期高度發(fā)展的產物,是社會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是物質的反映,簡言之,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備選項A和D否認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因此應排除。

    【相關知識銜接】科學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物質和精神這兩個基本概念以及物質和精神的辯證關系。

    【命題趨勢】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唯物論和唯心論,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還存在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同舊唯物主義的原則區(qū)別以及同一切舊哲學的區(qū)別。要注意劃清在物質和精神關系問題上的理論界限。此類知識點屬于?键c。

    12.世界上惟一不變的是變化。這一論斷的含義是

    A、變是世界的本質 B、世界上只有變,沒有不變

    C、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 D、變與不變是絕對對立的

    【答案】c

    【簡析】本題考查哲學第二章辯證法唯物論部分的運動與靜止的關系的應用。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變化是指事務所發(fā)生的改變包括數量,結構,性質等的改變,不變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此題的正確選項是C。世界的本質或本原是物質,世界上既有變(運動),又有不變(靜止),變與不變的對立是相對的即它們可以相互轉化,故A、B、D是錯誤選項。

    【命題趨勢】靜止是物質運動的特殊狀態(tài),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關系是辯證法部分的難點,也是?键c。

    (二)選擇題Ⅱ

    1哲學上把未經人類改造的自然稱為“第一自然”,把經過人類改造自然稱為“第二自然”。關于二者的正確的哲學判斷是(1999年文科多選題第17題)

    A第一自然是物質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質,部分是意識

    B第一自然是脫離人類的物質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識的產物

    C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都是物質自然,第二自然是人類實踐創(chuàng)造的物質新形態(tài)

    D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都是物質自然,因為它們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維空間中排

    列而成的

    E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都是物質自然界,都是人類認識與改造的對象

    【答案】CE

    【簡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并涉及對自然客體(客體基本形式之一)的理解。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列寧語)。無論是“第一自然”(未經人類改造的自然)和“第二自然”(經過人類改造的自然)都具有客觀實在性,因此,兩者都是物質自然,而后者是人類實踐創(chuàng)造的物質新形態(tài)。哲學上的客體指人認識和改造的對象,“第一自然”固然是人類認識和改造的對象,“第二自然”同樣是人類認識和改造的對象,這樣才能使物質生產活動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發(fā)展。因此,正確選項是C和E。

    備選項A把“第二自然”的一部分劃入“意識”范疇,混淆了物質和意識的原則區(qū)別。備選項B把“第一自然”視為“脫離人”,有認為它對人和人類社會不發(fā)生關系和作用之謙;“第一自然”雖先于和獨立于人和人類社會而存在,未經人類改造,但它包括的范圍極其廣大,其中有些以直接、間接以及強弱不等的程度影響、制約人和人類社會,其中有些影響或許至今還未為科學所發(fā)現(xiàn),也或許至今還未發(fā)生影響。至于把“第二自然”看成“意識的產物”,顯然是唯心主義觀點。因此,備選項B是不準確的、錯誤的。“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都是物質自然,是因為二者都具有客觀實在性,而不在于“它們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維空間中排列而成”,這種說法不僅把現(xiàn)代物理學發(fā)現(xiàn)的基本粒子排除在物質形態(tài)之外,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哲學上物質范疇疇同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混同了。因此,備選項D也是錯誤的。

    【相關知識銜接】準確理解物質、意識這兩個哲學基本概念及意識的能動作用。

    【命題趨勢】此考題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對哲學上的物質、意識這兩個基本概念要準確理解,并要科學理解意識的作用。

    

    2IBM公司制造的“深藍”計算機戰(zhàn)勝了世界頂級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

    。這一事實表明(1999年理科多選題第19題)

    A電腦具有比人腦更高級的運動形式

    B電腦是人腦的延伸,是人類擴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人腦的運動與電腦一樣,歸根到底是電子等物質粒子的運動

    D電腦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識,電腦戰(zhàn)勝人腦,實質上是人類自己戰(zhàn)勝自己

    E電腦和機器人也能進行某些實踐活動

    【答案】BD

    【簡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意識的本質和人工智能。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對物質的反映,因而思維模擬亦稱人工智能是可能的,包括結構模擬和功能模擬。目前的電腦屬于功能模擬,它可以代替人的某些腦力勞動,在某些特定方面甚至可以超過人腦(運算速度、準確性等),因而它戰(zhàn)勝人腦是完全可能的。電腦是人工制造的思維工具,它是人腦的延長,通過電腦人類擴展了自己的智力;它把人的意識物化在機器中,它是人制造的,是人類智慧的“反光”;電腦戰(zhàn)勝人腦,實質上是人類自己戰(zhàn)勝自己。因此,選項B、E是正確答案。

    但電腦是機械物理電子裝置,電腦的運動屬于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形式,有明顯的機械性,沒有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它沒有自己的“思維”,只是近似、部分地模擬人腦的思維功能。人腦則由千億個神經細胞構成,是結構最為復雜的物質形態(tài),它是最高級的運動形式——思維運動的物質承擔者,具有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靈活性;人腦的思維運動固然包含著腦電波等電子運動,但不能歸結為電子等物質粒子的運動。因此,備選項A和C是錯誤的。至于實踐,它是人特有的“主觀見之客觀”的一切活動,特別是改造世界的活動,電腦和機器人不過人在實踐活動中使用的一種工具而已。因此,備選項E也是錯誤的。

    【相關知識銜接】準確理解人工智能及其作用;人腦和電腦的本質區(qū)別。

    【命題趨勢】人工智能的作用越來越大,在生產、科研、國防軍事以及日常生活中存著日益廣泛的應用領域,影響著人類的未來發(fā)展。如何從哲學上分析人工智能,應引起考生的注意。此考點不僅可以出選擇題,也可以出辨析題。

    3中國古代哲學家方以智指出:“氣凝為形,蘊發(fā)為光,竅激為聲,皆氣也!边@句話在哲學上表達了(2000年文科多選題第17題)

    A多元論的思想

    B萬物都是物質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的思想

    C樸素辯證法的思想

    D物質和運動不可分的思想

    E物質運動形式多樣性的思想

    【答案】BCDE

    【簡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物質和運動以及唯物主義的古代歷史形態(tài)。

    此題出自方以智《物理小識》卷一。方以智,是我國明清之際的樸素唯物主義者,他認為“氣”為物質本原或原始物質,一切實形之物由“氣”凝聚而成,“氣”的運動會發(fā)光、發(fā)聲,“一切物,皆氣所為也!(同上書)因此,方以智的哲學屬于氣一元論,不是“多元論”,備選項A是錯誤的。他的這種思想承認事物的運動、變化,具有樸素辯證法的思想!靶巍薄ⅰ奥暋、“光”等是對物理運動形式的樸素、初步概括。因此,他的上述表述雖然很樸素、直觀,具有猜測性,但蘊含有萬物都是物質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物質和運動不可分、物質運動形式多樣式等思想。因此,正確選項應當是B、C、D、E。

    【相關知識銜接】一元論同多元論的區(qū)別;樸素辯證法同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區(qū)別。

    【命題趨勢】方以智上述表述再考的可能性較小。要善于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對古代哲學家的思想作出正確的評價。

    4社會的物質性表現(xiàn)為(2000年理科多選題第19題)

    A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是自然歷史過程

    B生產方式是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力量

    C社會基本矛盾決定著社會歷史的一般過程

    D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精神生活過程

    E社會是獨立于人之外的客觀過程

    【答案】ABCD

    【簡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社會的物質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整個世界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都以物質為基礎,堅持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tǒng)一,把唯物主義徹底運用于社會歷史領域,堅持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從而徹底批判和克服唯心主義。

    物質性即客觀實在性,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指人類社會的客觀實在性。本題答案列舉了社會物質性的四個主要表現(xiàn),即選項A、B、C、D。選項A,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提出的科學論斷(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頁),其最本質的含義是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像自然界一樣有其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選項B和C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tǒng)一,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是物質的力量或物質的關系,生產方式是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力量,否認了精神是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力量的唯心主義觀點,說明了社會的物質性。社會基本矛盾決定著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同樣說明社會歷史發(fā)展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

    選項D是對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的論述的轉述,(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9頁),在于說明,人類社會雖然存在精神現(xiàn)象,但精神現(xiàn)象是由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的制約的,同樣說明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備選項E認為,“社會是獨立于人之外的客觀過程”,是錯誤命題。因為人是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社會發(fā)展離不開人的活動,“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馬克思語)

    【相關知識銜接】社會同自然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命題趨勢】是否承認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涉及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范疇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也是堅持唯物史觀重要前提。要指出考題答案中列舉的社會物質性四個表現(xiàn)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和交錯的。此知識點還存在再考的可能性。

    5下列事物中,屬于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存在”范疇的有(2001年文科多選題第17題)

    A人們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

    B人們實踐活動中所利用的自然資源

    C人們在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

    D人們實踐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

    E規(guī)范人們實踐活動的法律制度

    【答案】ABD

    【簡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存在范疇。此知識點更多涉及考研《大綱》的第五章。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chuàng)立自己的哲學的時候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庇终f:“不是從觀念出發(fā)來解釋實踐,而是從實踐出發(fā)解釋觀念的形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2頁,第92頁)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相對應的哲學范疇。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包括人們的物質實踐活動及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其中包括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huán)境、人口和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tǒng)一),主要指物質資料產生方式。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全部精神現(xiàn)象的總和,包括各種社會意識形式和社會心理現(xiàn)象。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顯然,選項A、B、D屬于社會存在的范疇,是正確選項。備選項C把“各種社會關系”都列入社會存在中,擴大了社會存在范疇的外延;人們的社會關系包括生產關系、政治關系、思想關系及其他關系,其中生產關系體現(xiàn)人們的物質利益關系,固然屬于社會存在范疇,政治關系、思想關系則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屬于社會意識范疇。至于E項中講的法律制度,屬于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筑,它是在一定經濟基礎(生產關系)之上建立起來的,由經濟基礎決定,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它體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和一定的法律思想,同樣不屬于社會存在的范疇!鞠嚓P知識銜接】社會存在同實踐、自然資源、社會關系、生產力、法律制度這些概念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命題趨勢】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正確理解社會存在范疇,對于深刻理解社會的物質性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范疇具有重要意義。此知識點仍有再考的可能性。

    6意識和物質的對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超出這個范圍,其對立便是相對的。這是因為(2002年文科多選題第16題)

    A意識根源于物質 B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C意識是物質的固有屬性 D意識是物質的存在形式

    E意識可能轉化為物質

    【答案】ABE

    【簡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物質和意識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

    這道試題的出處是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的第三章,原文是:“當然,就是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在這里,僅僅是在承認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這個認識論的基本問題內才有絕對的意義。超出這個范圍,這種對立無疑是相對的!(見《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108~109頁)列寧認為,物質和意識是兩個最為廣泛的哲學范疇,給物質下定義,不能沿用形式邏輯的種屬差定義法,只能用與其對應的概念——意識的關系來下定義,“除了指出它們之中哪一個是第一性的,不可能,實質上不可能再下別的定義。”(見《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107頁)因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在這個范圍內,兩者的對立是絕對的,即無條件的、不能改變和顛倒的,否則,就不能堅持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但是,一切對立都具有絕對性和相對性,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也不例外。物質和意識的對立具有相對性,是因為意識根源于物質,是物質的產物;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具有能動作用。總之,物質和意識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具有統(tǒng)一性。如果否認這一點,就會陷入二元論或不可知論、形而上學唯物論。因此,正確選項A、B、E。備選項C認為意識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含有凡是物質都有意識,屬于萬物都有靈魂的“物活論”觀點,否認了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動。備選項D認為意識是物質的存在形式,即意識與物質從來都是并存的,否認了意識是物質高度發(fā)展的產物,也不了解意識是對物質的主觀反映,否認了意識同物質的原則區(qū)別,含有庸俗唯物主義思想。

    【相關知識銜接】對立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含義;矛盾同一性的含義。

    【命題趨勢】關于物質和意識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問題,既要運用唯物論的觀點來分析,又要運用辯證法的對立統(tǒng)一觀點來分析,這樣才能劃清辯證唯物論同唯心論、二元論、不可知論、形而上學唯物論、物活論以及庸俗唯物的原則界限。此知識點在理論上是一個難點,不僅會出選擇題,還可以出辨析題。

    7從物質與精神關系來看,“畫餅不能充饑”,這是因為(2002年理科多選題第17題)

    A精神與物質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對物質具有相對獨立性

    C精神不能轉化為物質

    D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觀念的東西不能代替物質的東西

    【答案】DE

    【簡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物質和精神的關系。

    “餅”,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屬于物質的東西!爱嬶灐,是對“餅”的描繪和反映,屬于精神范疇!俺漯嚒,是“餅”的效用和功能。在這里,“畫餅”和“餅”存在著反映和被反映的區(qū)別,即精神和物質的原則區(qū)別。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物質的東西和精神的東西各有不同的作用,有時精神的作用也十分巨大,但精神不能代替物質,它只是物質的主觀反映,主觀反映不等同于客觀事物本身。因此,正確選項是D和E。

    備選項A認為精神和物質不具有同一性,否認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和轉化,把兩者絕對對立起來,是形而上學的錯誤觀點。備選項B認為精神對物質具有相對獨立性,這一命題本身是正確的,但不合題意。備選項C認為精神不能轉化為物質,其錯誤與選項A同。

    【相關知識銜接】物質和意識的原則區(qū)別及其矛盾同一性;在物質和意識關系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同唯心論、舊唯物論的原則界限。

    【命題趨勢】“畫餅不能充饑”這一俗語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日常生活中還存在類似其他俗語或成語,這些俗語或成語涉及物質和精神的關系,要注意對其進行哲學分析。此類考點一般出選擇題。

    8 人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是在實踐的運行過程中實現(xiàn)的,其基本環(huán)節(jié)有

    A、區(qū)分實踐活動的主體與客體

    B、確立實踐目的和實踐方案

    C、實踐主體依據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體

    D、完成、檢驗和評價實踐活動的結果,進行反饋調節(jié)

    【答案】BCD

    本題考察的是哲學第二章人對物質世界實踐把握的基本環(huán)節(jié)。確立實踐目的和實踐方案;實踐主體依據目的,方案通過一定手段作用于客體;完成,檢驗和評價實踐活動的結果;根據實踐結果修正實踐目的和實踐方案并對實踐活動本身進行反饋調節(jié)。這是2006年新增的知識點。

    【命題趨勢】這個知識點明年不會再考了。

    本章總結

    1 從1999年以來考研試題可以看出,本章一般出選擇題,特別是單選題。8年來,出單選題14道,多選題7道,沒有出過辨析題和分析題。應指出,本章有出辨析題和分析題的可能性,特別出辨析題的可能性很大。如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及意義、運動和靜止、意識的起源和本質、意識能動性原理、世界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都存在著出辨析題或分析題的可能性。

    2 本章中心是闡明以實踐為基礎的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絕大部分命題都是圍繞這個中心主題的,而且同一知識點反復命題,應引起考生注意。

    3 理解和把握本章試題,要注意在物質觀、運動觀、實踐觀、意識觀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一切舊哲學(唯心論、舊唯物論、相對主義詭辯論、二元論等)的區(qū)別和界限。

    第三章世界的聯(lián)系、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

    (一)選擇題Ⅰ

    1在哲學史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唯心主義派別之間的差異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義的發(fā)展,這一事實說明(1999年理科單選第2題)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發(fā)展

    B矛盾一方的發(fā)展可以為另一方的發(fā)展提供條件

    C矛盾雙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為另一方的發(fā)展所利用

    D矛盾雙方的融合促使事物發(fā)展

    【答案】C

    【簡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矛盾同一性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有三個主要表現(xiàn):使對立面相互聯(lián)結,保持事物相對穩(wěn)定,提供矛盾存在和發(fā)展的條件;使對立面在相互吸取、相互利用、相互促進各自得到發(fā)展;規(guī)定事物發(fā)展的基本趨勢!案鞣N唯心主義派別之間的差異和矛盾,常常有利于日后唯物主義的發(fā)展”,這一事實說明了矛盾同一性的第二個方面的作用,即通過相互利用推動矛盾雙方各自得到發(fā)展。因此,選項C是正確答案。

    備選項A(“矛盾一方先服從另一方”)和D(“矛盾雙方的融合”)講的是矛盾解決的不同形式或結果,不是講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因此,與題意不合。備選項B指的是矛盾雙方相互促進的作用,也與題意不合。這里的關鍵內容是試題中“各種唯心主義派別之間的差異和矛盾”,即唯心主義派別的“自身矛盾”,有利于唯物主義的發(fā)展,因此,選項C最合題意。

    【相關知識銜接】試題出自列寧在《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一本摘要》中的一段話,列寧指出:“當一個唯心主義者批判另一個唯心主義者的唯心主義基礎時,常常是有利于唯物主義的。見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等人的批判,黑格爾對康德等人的批判!(《列寧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313頁)因為唯心主義的內部斗爭是一種自我暴露,使人們更認清其錯誤實質,在內部斗爭中常常提出一些合理的命題或思想資料,為唯物主義所吸取利用,從而促使唯物主義的發(fā)展。比如亞里土多德在批判柏拉圖時闡明了一般概念和具體事物的辯證關系,黑格爾批判康德把客觀事物“歸屬于自我意識里”是“一種唯心主義”時,卻認為思想是“客觀的”,“客觀思想”構成了事物的本質。這都是有利于唯物主義發(fā)展的。

    【命題趨勢】此考點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要注意矛盾同一性的三個主要作用。

    2“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組成部分的相對位置和全部作用,一億年以前的情況和一億年以后的狀況,都可以精確無誤地演算出來,因為未來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誕生時便已完全被確定了!边@是(2001年文、理科單選題第1題)

    A唯心主義決定論的觀點

    B辯證唯物主義決定論的觀點

    C非決定論的觀點

    D機械決定論的觀點

    【答案】D

    【簡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關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規(guī)律是事物之間內在的本質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必然性指合乎規(guī)律、一定要發(fā)生、確定不移的趨勢,偶然性指并非必定發(fā)生、不確定的趨勢。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過大量偶然性表現(xiàn)、實現(xiàn);偶然性體現(xiàn)著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xiàn)和補充;必然性決定事物發(fā)展的方向,偶然性則加速或延緩事物的發(fā)展,使事物發(fā)展的具體過程帶有這樣那樣的特定和偏差。

    考題中引用的話是18世紀法國數學家、天文學家拉普拉斯的一段話,他認為,根據太陽系的初始狀態(tài),可以推算出自然界過去到未來的一切狀況;未來是含在過去的條件之中,一切都是必然的、可以精確確定的。他雖然堅決反對非決定論和神學的唯心主義偽決定論,但他否認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典型的機械決定論觀點。因此,正確選項是D。備選項A、B、C顯然都不符合題意。

    【相關知識銜接】在哲學上,凡是承認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必然性、因果聯(lián)系的客觀普遍性的哲學觀點和學說,稱之為決定論,一般屬于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精神決定論和神學宿命論是偽決定論。

    凡是否認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必然性、因果聯(lián)系的客觀普遍性的哲學觀點和學說,稱之為非決定論,屬于唯心主義。只承認規(guī)律性、必然性、因果聯(lián)系的客觀普遍性,而否認人的能動性、偶然性、因果聯(lián)系的復雜性,稱之為機械決定論。既承認規(guī)律性、必然性、因果聯(lián)系客觀普遍性,又承認人的能動性、偶然性、因果聯(lián)系復雜性,稱之為辯證決定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決定論。

    3魯迅在評《三國演義》時說:“至于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边@一評述所蘊含的哲理是(2001年理科第2題)

    A要區(qū)分事物的兩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對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個整體

    【答案】B

    【簡析】此題考卷的知識點是唯物辯證法關于度的概念。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tǒng)一,都有自己的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圍,是和質相統(tǒng)一的數量界限。它要求人們注意把握適度原則,防止過

    或不及。

    魯迅在總體上是充分肯定《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的,但也指出它有偏失之處。試題中引用魯迅評論《三國演義》的一段話,說明它在描寫人物方面的偏失!度龂萘x》為了顯示劉備的長厚風范因為過度“而似偽”,為了描寫諸葛亮的足智多謀也因為過度“而近妖”,都是沒有把握好事物的度。因此,正確選項是B。備選項A、C、D本身都是唯物辯證法的正確觀點,但魯迅的上述一段話中并未包含選項A、C、D指出的那些思想,不合題意,應排除!鞠嚓P知識銜接】注意事物兩重性、度、辯證考定、整體觀這些概念的區(qū)別。

    【命題趨勢】魯迅那段話再考的可能性很小,但要對唯物辯證法關于度的概念要準確把握,注意實際生活中對度這一哲學概念的正確運用。

    4. “當一位杰出的老科學家說什么是可能的時候,他差不多總是對的,但當他說什么是不可能的時候,他差不多總是錯的!边@一名言的哲學意蘊是(2005年單選題第2題)

    A. 在科學研究中,經驗是不可靠的。

    B. 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異的

    C. 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沒有不可能性

    D. 每代人所獲得的真理性認識,既有絕對性,又有相對性

    【答案】D

    【簡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對可能、不可能的理解以及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關系。

    正確回答這一考題,要明確三點:

    第一,“杰出的老科學家”當然是一位在他的研究領域內能夠正確、深刻認識和洞察事物產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必然性并具有豐富科學研究經驗的科學家。

    第二,準確理解可能性、不可能性的含義及其原因?赡苄允侵赴谑挛镏械、預示事物發(fā)展前途的種種趨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現(xiàn)實;它同偶然性有一定聯(lián)系,但主要是由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性、必然性決定的,有它存在的客觀根據和條件。不可能指違背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必然性,在現(xiàn)實中,沒有任何客觀根據和條件,因而是永遠不能實現(xiàn)的東西。如石頭變小雞、制造永動機等皆屬于此。

    第三,根據真理絕對性和相對性的含義。真理的絕對性是指,任何真理的內容都是客觀的,和謬誤有著原則界限;真理發(fā)展具有無限性。真理相對性指,真理的條件性、有限性,廣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

    在科學研究中,經驗十分重要;而且那位科學家的論斷主要不是依據經驗,而是依據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必然性作出的。因此,備選項A應予排除。

    可能性根源于現(xiàn)實的客觀根據和條件,它是客觀的。在人類的實踐活動中,不同地位、立場、素質和能力的人對可能性固然有其作用、甚至起重大的作用,但認為“可能性是因人而異的”,有否認可能性的客觀性之嫌,更不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的哲學命題。因此,備選項B也不成立。

    備選項C否認不可能性,是片面的。不可能固然永遠不能實現(xiàn),但無視不可能,不顧客觀規(guī)律和條件,去辦那些辦不到的事,卻是時有發(fā)生的,這只能以失敗而告終。

    真理是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在人們意識中的正確反映。那位科學家在判斷什么是可能或不可能的時候,是以他具有的十分豐富、又十分有限的知識、真理性認識為依據的。事物本質的暴露是一個過程,任何一個人的認識都受社會歷史條件、科學技術條件以及主體自身條件的限制,在一定條件下只能達到一定的廣度和深度。而真理都是具體的、歷史的,都有其適用的范圍和條件。世界又是無限的,已知和未知比較,未知的事物及其規(guī)律要多得多。由于科學新發(fā)現(xiàn)及新的技術手段的采用,原來人們認為不可能的會轉化為可能,從而使原來的判斷成為錯誤,而原來認為可能轉化為不可

    能的則是少有或沒有的,從而保持著原來判斷的正確性。因此,判斷什么是不可能比判斷什么是可能有較大的失誤的可能性。所以,當那位科學家說什么是可能的時候,“他差不多總是對的”,

    “對的”,說明了真理的客觀性即絕對性;當他說什么是不可能的時候,“他差不多總是錯的”,

    “錯的”,說明了真理的適用范圍、條件性、有限性,即相對性;兩個“差不多”的用語,同樣體現(xiàn)了真理的相對性?傊,真理既有絕對性,又有相對性,D是唯一正確答案。

    【相關知識銜接】可能、不可能的含義及其原因;真理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關系;人的認識受限制和犯錯誤的原因。

    【命題趨勢】此考題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辯證法和認識論兩部分,需要有較全面的分析能力,有較大的難度。命題難度的增大是2005年考研命題的一個趨勢。

    

    (二)選擇題Ⅱ

    1形而上學否定觀主張(1999年理科多選題第17題)

    A事物的自我否定B外在力量對事物存在性的消滅

    C包含肯定的否定D主觀、任意的否定

    E抽象的否定

    【答案】BDE

    【簡析】此題考卷的知識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否定觀和形而上學否定觀的根本對立。

    唯物辯證法否定觀認為,任何事物內部都包含著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維持基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滅亡的方面;這兩個方面相互斗爭,最后否定方面戰(zhàn)勝肯定方面,實現(xiàn)了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是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不是否定一切。形而上學否認事物的內在矛盾,必然把否定看成是外力作用的結果;是主觀任意的否定;它在絕對對立中思維,要么否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把把否定和否定絕對對立起來,因此是抽象的否定。很明顯,備選項A、C屬于辯證法的否定觀,選項B、D、E是形而上學否定觀的觀點。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